正文 蔣蔭棠與百年經典《蘇武牧羊》(1 / 3)

蔣蔭棠與百年經典《蘇武牧羊》

特別策劃

作者:曹輝

【編者按】

傳世名作“百年經典”《蘇武牧羊》的詞作者蔣蔭堂,是營口蓋州礦洞溝鎮蔣屯村人。民國初年遼南大儒,沈延毅的老師,張作霖主政東北時曾專門嘉獎過他。

為尋根一代文宗,前不久,營口市文聯組織部分作家、詩人到蔣蔭堂的故鄉進行采風。在那裏,作家們參觀了他的故居,聽取了其曾孫蔣純陽的介紹,並見到了其手稿、照片等珍貴資料。

本期特辟專版,展示作家們此行的創作成果。

曲共悲歌意凜然,牧羊蘇武動塵寰。光陰幸有淩雲誌,滄海激揚破浪帆。 尋軼事,到今天。明槍聲望幾代傳。遼東幸有麒昌子,影響中華一百年。

—— 鷓鴣天·蔣蔭堂之《蘇武牧羊》

一方水土中的一方雅士,在光陰的流逝中,從來不會消失,而是為這方水土留下值得後人仰視的人文精萃,成為地方文化的點睛之筆。這種獨具的魅力,隨著時光的延伸,已累積成厚篤的底蘊,愈來愈煥發出別樣的精彩,譬如遼東雅士蔣蔭棠與他作詞享譽中華的名曲《蘇武牧羊》。

為了尋根一代文蹤,營口文聯組織本地區作家專行蓋州采風,訪逸尋蔣,把本地精粹作為文化坐標。如何將精神之星火燎原,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這也是當代的行為指南。所以,有了這次礦洞溝之行。

風概極勁的《蘇武牧羊》,之所以成為民族經典,主要在於情之發於忠愛不渝,托喻頗深,天下歸心。蔣蔭棠,本名永昌,學名麒昌,號蔭棠,清鹹豐十一年八月十五(1861年9月19日)生於蓋平縣礦洞溝蔣屯村偏嶺東,卒於1923年。歌曲《蘇武牧羊》的詞作者。蔣先生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少受母訓,8歲入北二道溝私塾,師從陳學典。勤奮好學,天資聰敏,悟性頗高,老師稍加點撥,便能舉一反三,貫通融會。才思敏捷,出口成章。18歲時,“文略加構思即能一揮而就”。因家貧隻讀書7年,那時的7年想來足以相當於現在的17年文化了吧。後來設帳私塾教書。之餘潛心自修,閱讀大量書籍,成為宏瞻之士,楹聯詩詞皆佳,遣詞用典猶擅,善文曉醫,一時名噪鄉裏,聲望頗高。

蔣蔭棠先生的一生,平凡中透著不平凡,堪稱傳奇。民國3年,即公元1914年,53歲的蔣蔭棠被蓋平縣省立第三師範聘為國文教員,教學中深受上司器重和學生愛戴,曾獲奉天省教育廳銀質獎章。當時學校有位體操兼音樂教員田錫侯,他根據蓋平城鄉一帶流行的皮影戲中的“大悲調”整理了一個曲譜,格調深沉悲涼。學生沈延毅、傅寶山請蔣蔭棠填詞。正值蔣剛講完《李陵答蘇武書》,他沉吟片刻,筆走龍蛇,不大功夫填就一首詞,取名《蘇武歌》,後世傳唱中改稱《蘇武留胡》,後又改成《蘇武牧羊》。蔣蔭棠先生一生淡泊功名,過著清苦的生活,為師生、鄉裏所敬重,這也是準文人的風骨。

佳詞決流奔逸,短章鋒芒雋偉,蔣氏此詞,真可窮追老杜。《蘇武牧羊》貴在以勢取勝,渾然天成,是以在二三十年代曾風靡全國,亦傳到異邦,影響力是相當強悍的,至今仍為國人所愛,這一切來源於具體的創作背景。史學家司馬遷說:“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正此所指。鴉片戰爭後,外敵入侵,中國的大好河山支離破碎,清廷腐敗,中華大地已是天怒人怨。作為愛國知識分子,蔣先生疾憤填詞,恰當利用古題材直抒胸臆,反映和寄托了苦難深重的廣大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心聲。由於歌詞發出的巨大感染力,迅速流傳開來。這也是以文化和精神為槍彈向反動勢力的有力反擊。歌詞上闋為: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旌落又未還,曆經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聽笳聲,入耳心痛酸。才華橫溢的蔣蔭棠先生,以通俗易懂深沉淒婉的歌詞,借助於蒼涼悲壯激越悠揚的曲調,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內心深處對蘇武不肯變節愛國誓死的敬仰,同時更潛藏著蔣先生一片丹心對祖國的摯誠大愛。歌詞的下闋是: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汙,終教匈奴心驚碎膽,共服漢德威。麵對當時中國的困境,蔣先生一改上闋的國破山河之悲,升騰出對中國未來的無限期待——終教匈奴心驚膽戰扶保漢德威!喚醒懦弱的國人,要反抗,要鬥爭。這就是文學至情至性至上的力量,窮不改節,窮且益堅。以此激勵昏沉的東方睡獅,鼓起國人的鬥誌,尤其“共服漢德威”,氣勢磅礴、氣壯山河、擲地有聲的五個字,成為向上的精神感召,這才是歌詞被人認可並激賞的無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