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我現在年老多病,倘若突然逝世,難道會要求你們對我禮儀周備嗎?我一旦死亡,隻求為我沐浴遺體,不勞你們舉行"複魄"禮,給我裝殮普通衣服便行。先母棄我而去的時候,正逢年歲饑荒,家境困窘,兄弟幼弱,故棺材單薄,墳內無磚,我也隻需兩寸厚的鬆棺,除穿戴的衣帽以外,一概不能有隨葬品,棺材底部墊些七星板;至於蠟弩牙、玉豚、錫人一類的東西,一律省去;糧罌和明器,本來不須辦理,碑誌和魂幡,更不必一提了。用鱉甲車運載棺材,墓中培襯些泥土就可以下葬,上麵應是平地,不需壘成墳堆;如果擔心掃墓時不清楚墓界,可以在前後左右築一座低矮的牆,隨即做一個標記。靈筵上不要設枕幾,初一十五舉行祥@祭祀時,隻需擺些白粥、清水和幹棗,不能用酒、肉、餅、果作祭品。親友來祭奠的,一概謝絕。你們如果違背我的想法,超過了對我母親的葬祭,那就是使你們的父親陷入不孝的境地,你們能安心嗎?至於誦經念佛等功德,量力而行,不要耗盡資財,使自己受凍挨餓。四時對先輩進行祭祀,這是周公、孔子的教導,目的是要人們不忘記死者,不忘記孝道。如果向佛經找根據,就沒有什麼好處了。殺生來祭祀,反而會加重死者的罪過。如果你們要報答父母的無窮恩德,表達思念親人的悲痛,須按時供奉齋品,到七月半的盂蘭盆節,我也是盼望你們的齋供的。
【原文】孔子之葬親也,雲:"古者墓而不墳。丘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然則君子應世行道,亦有不守墳墓之時,況為事際所逼也!吾今羈旅,身若浮雲,竟未知何鄉是吾葬地;唯當氣絕便埋之耳。汝曹宜以傳業揚名為務,不可顧戀朽壤,以取湮沒也。
【譯文】孔子安葬雙親時,說:"古代隻築墓不壘墳。但我孔丘是個東西南北漂泊不定的人,墓上不可以沒有標誌。"於是,壘了一座四尺高的墳堆。這樣看來,君子按不同的世情來踐履自己的主張,也有不遵守"墓而不墳"的古製的時候,何況常被情勢所逼迫呢!我現在客居他鄉,像浮雲一樣遊移不定,竟然不知道何方鄉土是我的葬身之地;隻應斷氣後就地埋葬。你們應以承傳家業、播揚名聲為已任,切不可顧戀埋葬先人的腐土,以致埋沒了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