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寺老人講,鼎盛時期的西番寺,依山而建,隨地三台。第一台建有土地廟、魁星廟和磨針洞。第二台地有靈官殿和戲樓。第三台地是全寺的建築核心,正中部是無量殿,左邊是子孫宮和考察殿,右邊是藥王廟、彌勒佛、壽星廟。再向上,則是規模更加宏大,居一山之最的地藏王洞。最高處為玉皇閣,閣分三層,高十餘米,呈棱錐形,騰然崛起,巍峨軒昂。
可惜的是,曆史好像總喜歡給後人騰出些許憑吊的空間。鼎盛時期的西番寺已然成為過去,尤其是第三台地近代破壞幾近殆盡,現雖不舍修葺,但依然無法回到當初。好在今天的寺院,同樣氣度不減當年。沒有了戲樓,沒有了藥王殿和彌勒佛,但新增的幽冥宮和園通宮頗具特色。記得參觀園通宮時,洞門兩側刻有一副對聯:“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可見,這園通宮非觀音菩薩莫屬了。
在無量殿右下角處,懸掛一口大鍾。微風襲來,窸窸窣窣,宛若深山禪音,自然而發。
站在大鍾旁邊向山下望去,整個古城盡收眼底。
嫋嫋炊煙夾雜著日薄西山的餘暉籠罩了的清水河畔兩岸。而這時候的清水河猶如盤古手中的利斧一樣從南北二山間力劈而下,繼而馬不停蹄地朝西奔去。有誰會想到,隴城,這座西北曆史古鎮,在表麵的清爽灑脫之中竟然包容著數千年的人類印跡,在看似平靜的現實生活背後,曾經狼煙四起、烽火連天?
這個時候的西番寺是靜謐的,好像一個與世無爭歸隱林間的隱士。而它,也應該是這樣的,隻有一天是例外的,即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日。
農曆三月十九日是古城一年中兩大廟會之一(另一是農曆正月十五於女媧祠舉行的廟會)。
每逢這個時節,古城已然春暖花開,麥積崖龍柏花競相開放,野丁香漫山遍野,紫光普照。寺院裏最著名的盤龍樹也枝繁葉茂、虯勁有力,給寺院平添無限神聖與奧妙。山上幡旗飄舞、鍾罄齊鳴,各種色澤的紙或塑料折成的鮮花景致,讓遊人眼花繚亂。遠近的人們從夜間零時就開始上山朝拜,按當地的習俗誰家進了頭香則會一年大吉大利。
農曆三月十九日已不僅是當地公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祈禱,甚至,有從陝西等省遠道而來的香客及遊覽者四方雲集,共同見證這一天西番寺的另一個側麵。
我想,這不啻是遐邇聞名的西番寺的古樸典雅、氣勢恢宏成就了三月十九日這一天的熱鬧非凡,主要的還在於它厚重的曆史文化氣息:這裏是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生活過的地方,這裏是千軍萬馬廝殺過的街亭古戰場,且與大地灣遺址隔山相望。地處這樣文明浩蕩、氣韻悠長的清水河畔,西番寺承載了遠遠超過麥積崖所能承載的底蘊,也許承載著秦州先民的精神囑托,也許更承載了整個華夏曆史最純樸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