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訓練1000天後魔力所帶來的迥異人生(1 / 3)

1 以空杯心態麵對世界

一隻盛滿了水的杯子,隻能倒出卻不能收納。想要學到更多的東西,必須要把裝滿的杯子倒掉一些。而空杯心態,在心理學上意味著要懷著否定過去的心態,讓自己重新融入新環境中來,用全新的麵貌來對待新事物。

哈佛大學的校長到北京大學訪問的時候,講過一段親身經曆。有一年,他向學校請了三個月的假,並告訴家人,不要問自己去哪裏,而他則每個星期都會打電話報平安。他一個人去了美國南部的農村,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每天主要的事情就是到農場去幹活,到飯店去洗涮,或者就是去鏟草坪。在幹活的時候偷一會懶,或者和別人說個笑話,都讓他感覺到身心愉悅。最有意思的是,後來他到一家餐廳找工作,老板讓他刷盤子。校長幹了四個小時候,老板把他叫到辦公室,告訴他他刷盤子的速度太慢了,他被解雇了。結賬後他就走了,這段經曆也使他感到快樂。

隨後這位被解雇的老頭又回到了哈佛,他發現工作環境有許多新鮮有趣的事情,工作變成了一種享受。經過那三個月的“出走”,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回到了原始狀態,這段經曆自然地清除了他內心積攢多年的廢品。

及時給生活歸零,掃除汙染,我們就能轉換思維,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世界了。想要吸納得更多,就要徹底地倒空。學會舍,方能獲得更多。

以空杯心態麵對世界,不斷倒掉大腦中的渾水,才能讓思路清澈如初。我們每天麵對公司同事,顧客,產品等等,時間久了,就會習以為常。我們習慣了這種感覺,並且熟悉的感覺給我們舒適感。而其他的人卻不一定這樣,他們依然每天學習新東西,積極進取,天長日久,我們就會感到差距越來越大。

學不進去新東西已經很可怕,不停地吃老本更是火上澆油。遲早有一天,這種狀態發生一丁點改變,都足以讓你震驚。如果我們舍不得倒空杯子,那麼半杯水總是不停地晃蕩,所獲得的成就也往往不過如此。人在杯子盛滿的時候最容易驕傲,而半杯水,也很難真的把新東西融進去,往往會造成四不像。

古代有一位佛學方麵造詣很高的人,聽人說某座寺廟中有位老禪師有出神入化的功力,於是就前去拜訪。到寺廟後老禪師的徒弟來接待他,他心有不滿,覺得自己造詣如此深厚,前來接待的人居然不是老禪師。後來老禪師親自出來接待他,並給他沏茶。禪師舉起水壺往已經滿的杯子裏不停地倒著,水流了一地。他疑惑不解地問禪師,杯子已經倒滿,為何還要倒?禪師答道:“對啊,既然已滿,為何還倒?”

禪師是話裏有話,意指他既然已經覺得自己學問高深了,還何必要來求教呢?沒有人不渴望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拋開那些不可抗力不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這種倒空自己的智慧。

讓智慧來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行動是人取得成就的保障,但是沒有智慧的行動無疑是盲目的,沒有智慧,再積極、再勤奮也沒有用。就像某日本企業家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有智慧,請貢獻你的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那麼請付出汗水;如果你缺少智慧又不願流汗水,那麼請你離開。拋開公司的企業文化不說,在這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隻能流汗水。而我們知道,一個靠賣苦力生存的人,能夠養家糊口已很吃力!成就自己,還靠智慧。

在任何組織中都不缺少像蜜蜂一樣勤勞的員工,他們上班最先到,下班最後走,工作從不偷懶,任勞任怨。評價工作態度,他們絕對是楷模。但是說到工作業績,卻往往相形見絀。不客氣地說,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在這個不僅要有苦勞,更要有功勞的社會,結果比態度更重要。沒有智慧的工作,是低效的,是在做無用功。從成本的角度來看,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如何才能擁有智慧的頭腦呢?答案很簡單,多學習多觀察多思考。唯用智慧的大腦去指揮勤勞的雙手,使產出最大化。

古時候,有3個年輕人,很想出人投地,於是讀書做事都非常勤奮。然而,雖苦讀長進卻很有限。青年人非常苦惱,於是去向一位智者求教。

智者聽後沒有正麵解答,而是叫來自己的小弟子,讓弟子帶這幾位年輕人進山砍柴,並以誰砍的柴最多,誰就有資格得到答案為約。

黃昏時分,4個人陸續回來了。其中一位年輕人扛著兩捆木柴,累得大汗淋漓、氣喘籲籲;另兩位青年則用扁擔各挑著4捆木柴,汗流浹背,累得腰酸腿軟。而智者的小弟子,則乘著木筏載著十幾捆木柴從江麵上順流而下,一路歌唱前行。

3個年輕人見了,不由麵麵相覷,自愧弗如。

智者問道:“你們是不是對自己的表現不太滿意?”

“讓我們明天再砍一次吧!”扛著兩捆木柴回來的年輕人懇求道:“今天我一共砍了6捆柴,沒想到走到半路就扛不動了,到最後隻剩下了兩捆。”

另外兩個青年說:“我們倆每人砍了兩捆柴,用一根木棍挑著,一點兒也不累。後來看到路上有4捆柴,便把它們一起挑了回來。”

小弟子說:“我一共砍了20多捆柴,我用10幾捆木柴做成木筏,然後走水路回來,一點兒也不累。如果不這樣,那麼遠的路,就是一捆柴我也挑不回來。”

小弟子人小、個子矮、力氣小,但他帶回來的木柴最多,也最省力。而那3位年輕人,的確都很努力,但是不善於動腦子,成果與善於思考的弟子相形見絀。

每個人都是思想的主人,要善於思考,用智慧來打敗對手。

德國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家特殊的玫瑰花店,這個花店出售的都是幹枯的玫瑰花瓣或花葉,服務那些失戀者、失意者、受騙者、落魄者,讓他們用含蓄的形式發泄心中的怨氣。

那麼這家店主彼得為什麼要開一家這樣的花店呢?店主說,幹枯玫瑰店的創辦源自一次失戀體會。當時,店主的女友嫌貧愛富,另攀高枝,離他而去。店主既憤怒又痛苦,苦想數日都不能釋懷。突然有一天,彼得不經意間看到窗外盛開的玫瑰花枯萎了。不禁聯想到自己現在的處境,感慨這大概就是愛情終結的象征吧!他靈機一動,當即剪下那朵玫瑰花,用一根黑色的絲線捆好,打包郵寄給了讓他傷心的人。做完這一切,他感覺好多了,似乎失戀的痛苦也隨著幹花的寄出變淡了。

當自己從失落感中解脫出來,他發現這個世界上,為情癡迷、為愛受傷的人太多了,自己何不開設一家幹玫瑰花店,專門出售、代寄枯萎的玫瑰?

於是,幹玫瑰店開張了。枯萎的玫瑰花雖然售價不菲,但因具有奇妙的用途,所以自從開張之日起,店裏每日顧客盈門。甚至有許多外地的顧客也打電話請店主代寄枯萎的玫瑰花給那些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

而那些收到幹玫瑰的人,多半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寄玫瑰花的人心情得以釋懷。顧客們不僅樂得掏錢,而且對店主心懷感激,大家都感覺這家花店開得好。

無論做事也好,做人也罷,我們必須付出熱情,並執著前行。在知識不斷爆炸的今天,在這個渾身大汗不如輕按電鈕的時代,不忘苦幹,但更要懂得智取。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關鍵取決於他是否能發揮智慧。智慧不是憑空降臨的,它來自對生活、工作的細心觀察和綜合思考。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能力,任何人隻要多花一點心思,勤於思考,都能對工作與生活有所領悟。

2 博弈中的自然法則

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人類社會有競爭就有成王敗寇的結果,這並不是人為製定的,而是規律使然。雖然人生來都是相同的,經過努力有的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有的卻成為敗軍之將。曆史長河中那些縱橫家的名字世代流傳,他們的功過是與非,都留給後人評說,而在那個割據爭霸的時代,再傑出的政治家都逃不過成敗規則。

春秋戰國戰火紛爭的年代,一代宗師鬼穀子有四個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蘇秦,龐涓出身寒門,張儀比蘇秦的身世好一點,出身最高貴的是孫臏,他們最後都成了的風雲人物。

蘇秦遊說六國後,被封六國宰相。張儀兩次擔任秦相,巧言即獲楚國六百裏,且使秦國實現了最初的連橫,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孫臏以一部《孫子兵法》,更是名揚天下。而龐涓則工於心計,陷害孫臏,但卻是個懷才之人。可以說,他們就是古代的一群政治家,外交家。雖然他們專權弄術,但古代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不在於計謀本身,而在於計謀的動機與目的。他們師從鬼穀子而“懷救天下於水火的”的決心,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從四人的曆史功過是非而言,曆史的興衰,更替,都離不開政客的博弈。

自然的法則永遠不會改變,弱肉強食的社會,我們需要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立足。各個行業都有成功人士,有無數的典範,這些便是我們臨摹的範本。想要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並將事業做大做強,沒有一點過人的本領是不行的。

捕捉先機

在阿裏巴巴橫空出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馬雲,他是1984年考上杭州師範大學外語係的,他的成績離本科線還差5分。機會碰巧,本科沒有招滿,於是沒到本科線的馬雲幸運地被本科班錄取了。在大學時代,他已經露出了千裏馬的端倪,他當上了學校的學生會主席。畢業後馬雲教了幾年英語就成立了海博翻譯社,那時收入非常低,大家都不看好。但是馬雲覺得隻要做下去,一定會有前景的。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海博翻譯社成了浙江省最大的翻譯社。馬雲1994年涉及互聯網,因為好奇,馬雲請別人給翻譯社做了個網頁,出乎意料的是在3個小時裏竟然收到了4封郵件。敏銳的馬雲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

於是馬雲開始做網站,他把國內企業的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這時剛到30歲的馬雲放棄未來將在學校擁有的地位、優越待遇下海了。當時全球的發達國家的互聯網也剛剛發展起來,而大部分中國人都對互聯網非常陌生。有了這個好的開端,馬雲繼而做了“中國黃頁”。後來馬雲曾在國家經貿部的邀請下,建立了許多國家級站點。在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說:“在經貿部工作之前我隻是杭州的一個小商人,是那段難得的工作經曆讓我了解到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宏觀上考慮問題,不做井底之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