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物的知識(1 / 3)

動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在地球上相互依存的夥伴,但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一些種類的動物已滅絕或瀕臨滅絕,這就要求人們更多地了解動物、保護動物,最終達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什麼是動物

動物——生物的一大類。這一類生物多以有機物為食,這類生物有神經,有感覺,能運動。它們有的簡單到隻有一個細胞,如原生動物草履蟲;有的則由數萬億個細胞組成一個巨型有機體,如已經滅絕的恐龍。

動物與植物的區別

第一,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構成不同。植物細胞的結構中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大多數的植物細胞有液泡,而動物細胞大多沒有;植物細胞中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動物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動物細胞中有中心體,中心體與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隻有較低等的植物體內才有中心體。

第二,形態結構特點的不同。植物方麵,最簡單的植物隻有一個細胞,隨著進化的進程,由單細胞到多細胞,從多細胞的絲狀體到葉狀體,最後達到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綠色開花植物;從結構層次上來講,植物體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四個層次。根據植物體的形態和結構的不同,通常把植物類群劃分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最簡單的動物也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隨著進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到多細胞的腔腸動物,再到動物身體的分節、分部,進而身體分為頭、頸、軀幹、四肢、尾等高等動物;在結構層次上,動物體由細胞、組織、器官、係統和動物體這五個層次組成。

第三,新陳代謝的類型不同。植物體的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可以利用外界環境中的水、二氧化碳等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釋放出氧氣和儲存能量,這種代謝類型屬於自養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它在整個生物界以至整個自然界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動物體內一般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來製造有機物,隻能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及營養物質轉變為自身的組成物質,從而儲藏能量,這種新陳代謝的類型屬於異養型。

第四,生殖方式的不同。植物體的生殖方式有營養繁殖、孢子生殖和種子繁殖;動物體的生殖方式有分裂生殖、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哺乳。

第五,在生態係統中營養結構上的地位不同。在生態係統中,植物是生產者,綠色植物是地球萬物賴以生存的“綠色工廠”。人類和動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動物在生態係統中是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

第六,排出廢物的方式不同。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可以將體內的代謝終產物排出體外。另外動物體還可以通過胞肛、肛門等器官將體內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植物體也可以產生廢棄物,枯枝和落葉能帶走體內的廢物。

第七,應激性的靈敏度不同。動物對外界刺激所發生的反應是非常靈敏的,單細胞動物通過細胞本身或者細胞內專門的結構來完成。高等的脊椎動物的神經係統,是由三部分組成,即中樞神經係統、周圍神經係統和感受器官。動物體的應激性十分靈敏,可以感知外界的各種變化;植物體對外界刺激所發生的反應遲緩,而且反應的機理和動物的不同,並且發生反應的機理也較複雜。

動物的眼睛

動物的眼睛是為適應它們的生存環境而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進化出來的。

彈塗魚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雖然以在水裏生活為主,但它們必須經常爬到岸邊的樹上,在陸地上待上幾個小時,因為它們的眼睛是典型的陸地型眼睛,而它生活的水域又大都是水質混濁的池塘,它們需要借助陸地的自然環境來恢複一下視力。

美洲中部湖泊裏有一種四眼魚,說它是“四眼魚”,實際上隻有兩隻眼。四眼魚眼睛的特別之處在於:瞳孔上下徑伸長並被一層間隔將眼睛橫截成兩個部分,其透明介質上部的折射介質適應在空氣中看東西,眼睛的下半部則適應於在水中觀察。這種魚能敏捷地躍出水麵,捕食飛行的昆蟲。

鸕鶿等一些飛禽既要在飛行中遠望,又必須在水中捕魚時看清近物,它們可以在極大的範圍內調整晶狀體的曲率。人類的眼睛的折射率一般不足15個屈光度,鸕鶿則高達40~50個。因此,它們既能在稠密的水草中搜尋小魚,又能發現來自於高空中突襲的猛禽。

深海中生活或晝伏夜出的動物,眼睛都特別大,也非常靈敏。深海軟體動物的眼睛,直徑達20厘米,是具有延伸功能的套疊型眼睛,且瞳孔很大,可將盡可能多的光線收入眼底,在靈敏度極高的感光成分上聚焦。

動物的眼睛還具有反射功能,狼眼在夜色中陰森恐怖,其實它們的眼睛本身並不發光,但能反射進入眼睛的月光、星光等光線,並將這些光線彙集於眼睛的後表麵上,以使它們的眼睛灼灼發光。

動物的牙齒

牙齒是動物重要的生存工具。脊椎動物的牙齒與軟骨魚類的某些種類同源,牙齒是由外胚層和中胚層組成的。魚類的牙齒是伴隨著魚的上下頜的進化而產生的。

牙齒的最初機能隻是捕捉及咬住食物,進化至哺乳類,牙齒逐漸具有切割、刺穿、撕裂和研磨等多種功能。動物牙齒進化的曆程是由牙齒大小形狀一致的同型齒發展到哺乳類的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異型齒;由脫落後遂即再生出多出齒到哺乳類一生僅換一次的再生齒;由端生齒或側生齒到哺乳類的槽生齒;由著生部位廣泛到隻著生於上下頜。

動物的牙齒千奇百怪,各有特色。如:鼬鯊像別的鯊魚一樣,有成排的牙齒。當牙齒用壞時,新的牙齒會立刻生出來替換原來的舊齒。一年的時間,鼬鯊就能用壞或脫落1500個牙齒。鼬鯊鋒利的牙齒可幫助它將海龜殼咬開,還能從魚、海豹,甚至鯨的身上咬下一大塊肉來;蝰魚的牙齒大得不能放進自己的嘴裏,這樣的牙齒可以刺穿甲殼類動物的外殼。蝰魚可以把自己的嘴張開到正常大小的2倍。通過研究動物的牙齒我們可以得知動物的食性和年齡,它們也是研究動物體機能與結構的重要指標。

動物的尾巴

動物的尾巴是動物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身上大都長有一條尾巴,動物的尾巴形狀各異,用途也不盡相同:鳥的尾巴上,長著又長又寬的羽毛,這些羽毛展開時好像一把扇子,能夠靈活轉動,鳥把尾巴當作飛行器,以掌握前進方向,這樣的鳥尾在飛行時起著舵的作用;馬把尾巴當作平衡器和驅除蚊蠅的工具,當馬奔跑時,尾巴豎起,起著平衡身體的作用;老虎把尾巴當作武器,生活在森林中的老虎,見到獵物時,會用鋼鞭似的尾巴一掃,把這些動物打倒,然後張開大嘴去咬斷獵物的脖子;在禽鳥世界裏,有些弱者認輸時,常用翹尾巴、趴在勝者腳下的動作來表示認輸,以求勝者“高抬貴手”;魚把尾巴當作遊泳器,魚在水裏靠尾巴的左右擺動,促使身體向前推進。魚的尾巴還能控製方向,並隨不同的擺動方向而轉換移動線路;狐猴把尾巴當作倉庫,在食物豐富的雨季,狐猴就在尾巴裏儲存起大量營養物質,在食源缺乏的旱季,狐猴靠消耗尾巴裏儲備的營養來度日;日本猴的猴王平時總是把尾巴豎得高高的,因為尾巴是它的旗幟,標誌著它是猴群的領袖,猴群中的其他猴子是不允許把尾巴豎起來的;鬆鼠把尾巴當作交際工具。美洲鬆鼠在合力對付蛇時,用尾巴來傳遞信息。尾巴猛揮三下,表示總攻開始;野豬也會用尾巴當旗幟來表示環境的安危。當安全時,尾巴總是左右甩動,或者下垂著。一旦遇有危險,野豬會立即揚起尾巴,尾尖上還卷成一個小圓圈,好像一個問號似的,這時其他野豬看到,就會馬上警覺起來。

動物的爪

爪是動物重要的生存工具,在動物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爪是動物進化到陸生脊椎動物時才由皮膚的表皮角質層演變而來的。爪的出現是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大革命性進步。

真正的爪起源於爬行動物,這是與其爬行生活相適應的。現代爬行動物中的變色龍,生活在茂密的叢林中,它之所以能在樹幹上爬行,除了尾巴的幫助外,指端的銳爪起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鳥類的爪其實在結構上與爬行動物十分相像,但在外形上,因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差異而產生了各種變異。貓頭鷹、禿鷲等猛禽腳腿強健,趾端有鉤狀的利爪,適於捕殺動物。啄木鳥、杜鵑等攀禽的爪比較尖銳,能穩當地抓住樹幹;哺乳類的爪是最為神奇多姿的。獾、鼴的爪寬而鈍,適應於穴居掘土。樹獺的爪是鉤狀的,有利於鉤住樹枝。最厲害的是虎、獅等猛獸的爪,這些大型貓科動物的爪尖銳而彎曲,能縮入鞘內,從而始終保持銳利,成為猛獸捕捉食物和防禦敵害的有力武器。穿山甲的爪是向後彎的,像一把鋤頭,使穿山甲擁有了“打洞能手”的稱號。爪在牛、馬、羊等獸類的趾端特化成了奔跑用的蹄子,爪的下體變寬、變硬,但還保留著較銳利的緣。這種特化後的爪,磨損非常慢,而且使動物走起路來,腳步穩而不滑,是非常適於運動的器官。長蹄動物必定是食草動物,它們沒有食肉動物那樣的利爪,但卻善於奔跑和避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