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誠信的智慧(1)(1 / 3)

誠言直諫

公元618年,亂世英雄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第五年冬天,舉行了唐朝曆史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孫伏伽名列榜首。

孫伏伽看到戰亂之後的唐朝還很落後,需要盡心治理,於是就對皇帝李淵說:“隋朝是因皇帝不聽取誠實的忠告才滅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訓。再有才華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國事都想得周全,隻有善於用人,虛心聽取意見才能治理好國家。”

李淵聽後,覺得孫伏伽是為國家著想的忠信之人,於是就任命他為治書禦史。此後,孫伏伽多次向李淵直言進諫,深得唐高祖李淵的信任。

後來到了唐太宗時期,孫伏伽仍然冒死向唐太宗進諫。

唐太宗在位期間,南征北戰。後來天下太平了,沒仗可打,於是就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心裏就癢癢。

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獵,他領著幾個侍衛,背弓插箭,帶著獵鷹和獵犬,正要出發。這時孫伏伽匆匆趕來,一把拉住馬韁說:“陛下打獵,遊戲林中,騎馬射箭,沒有必要的保護措施是很危險的。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誰來主持政務?勸陛下為了國家百姓,不要貪圖一時痛快,任著性子幹這種無益的營生。”

正在興頭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又掃興又尷尬,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但是他又不想破壞大唐朝虛心納諫的傳統,於是就耐著性子說:“我今日閑著無事,又不貪戀女色,隻喜好打獵,想借機會出去走走。再說我打獵都繞著村莊,從不驚擾百姓,另外侍衛也帶了十來個,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說完就要登鞍上馬,並向隨從揮揮手,準備出發。

哪料到,孫伏伽把馬韁繩繞在腰間,跪在馬前說:“陛下今天出門,就請從老臣身上踏過去,我願意用死換取皇上對誠實忠告的采納。”

唐太宗大怒,說:“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誠信勇敢的人,能夠以誠言進諫,不好損你顏麵;哪知你卻不知好歹,目無高低,限製起我的行動來了。我連這點兒事都作不了主,還當什麼皇帝?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斬了。”

幾個高大強壯的武士立刻聞聲而來。把文弱的孫伏伽像抓小雞一樣抓在手裏。孫伏伽麵無懼色地說:“夏朝的關龍逢因直言進諫而被殺,我情願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見,也不願意再侍奉你了。”

這時,唐太宗笑了,說:“我不過是試一試你的膽量,你還真是一個誠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聽說你棋藝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盤,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樂。”

不久,唐太宗封孫伏伽任諫議大夫。

誠信要建立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如果畏懼強權而退縮,那誠信就不可稱之為誠信了。

始終不渝地忠實於自己和別人,就能具備最偉大才華的高貴品質。

——歌德

立木取信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紛紛參與到爭霸戰爭中來,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

到春秋末期,一百多個諸侯國已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了戰國初期,比較大的諸侯國隻剩下七個了,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秦國是七個諸侯國中最弱、最被別的諸侯國看不起的,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時,麵對自己的處境和地位非常著急。

為了求得有識之士的幫助,他向天下發布了求賢令:“各個諸侯都看不起我們,這是秦國莫大的恥辱!有能出謀劃策讓秦國強大的人,我封給他高官,還賞賜給他封地。”

秦孝公的求賢令,引來了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公孫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鞅。商鞅來到秦國,與秦孝公長談三次,最後說得秦孝公心花怒放,連連稱是,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秦孝公很想支持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圖強,但這有損秦國貴族的利益。為避免貴族們的反對、幹涉,秦孝公決定先召開宮廷辯論會,在辯論會上,商鞅舌戰群雄。秦孝公看到商鞅才華出眾,當時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獲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並不急於發布新發令,而是先到都需南門外,在很多百姓麵前立了一根木頭杆子。並且貼出告示,聲稱:“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黃金。”

不一會兒,城門口就聚了好多人。大家都想得到金子,但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都怕扛了木頭又沒錢,自己挨累倒不要緊,關鍵是怕成了別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