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的真理,是與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經驗相一致的。這就決定了這一科學理論最容易為廣大勞動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成為爭取自身解放的銳利武器;同時,人類實踐活動不但使理論得到檢驗,而且也為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這是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它的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總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正如恩格斯在1887年就指出的:“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這個觀點,對於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是富有啟迪意義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在我們黨的曆史上經曆了兩次曆史性的飛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正是這兩次飛躍的理論成果。對於這兩大理論成果之間的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或更確切地說,是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多年來已成為理論界十分關注的研究課題。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鄧小平複出工作之後的一個傑出的曆史功績,是在他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工作中,領導全黨維護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肯定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二十多年來,隨著國內局勢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越來越顯示出鄧小平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所表現出的遠見卓識,也越來越顯示出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所蘊涵的深遠的曆史意義。應當說,如何評價像毛澤東這樣的無產階級領袖人物,是黨麵臨的一個嚴峻考驗。當時,不僅在黨內存在“兩個凡是”的思潮,要維護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而且隨後在社會上又出現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企圖否定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這就是說,當黨的事業在新的曆史時期需要前進的時候,卻確實存在著要不要前進和如何前進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以其特有的勇氣和遠見,一方麵明確指出:“兩個凡是”的實質,“就是想原封不動地把毛澤東同誌晚年的錯誤思想堅持下去”。不破除“兩個凡是”,端正黨的思想路線,我們就無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前進;另一方麵,他又力排來自右的方麵的幹擾,特別強調指出:我們決不能像赫魯曉夫對待斯大林那樣對待毛澤東,任何時候都不能損害毛澤東在整個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形象,不能動搖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的原則。這不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利益所在,中華民族的利益所在,而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利益所在。他指出,決議闡述毛澤東思想的這部分不能不要,如果不寫或寫不好這個部分,整個決議都不如不作;對有些同誌在有些問題上的錯誤意見,要硬著頭皮頂住。正是由於鄧小平的堅持,有效地避免了把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變成全盤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嚴重後果。由上可見,正是鄧小平領導全黨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這就不但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也為我們黨樹立了一個正確處理堅持與發展關係的典範。
經過多年的深入探討和實踐經驗的教育,人們對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關係已達到了這樣一個共識,這就是:我們必須在堅持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中堅持;不堅持而侈談發展,就必然會走上邪路;同樣,如不發展而侈談堅持,實際上也堅持不了。我們之所以強調堅持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因為我們在指明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這一命題的時候,決不是說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不穩定的。恰恰相反。這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係。馬克思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的三種主要思潮——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同法國所有革命學說相聯係的法國社會主義——的繼承和天才的完成者。馬克思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在列寧看來,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的論斷,是他完全依據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最確切、最縝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於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學所提供的全部知識而證實了這個結論。列寧強調:“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討,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運動中檢驗過,重新加以探討,加以批判,從而得出了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所限製或被資產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列寧的這些描述,準確地反映了作為一種科學體係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色。誠然,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個別原理、個別結論會隨著實踐的推移而失效或需要修改,但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係則是由一係列基本原理構成的,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本質,最主要的部分。這些基本原理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所組成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中,反映了各自領域的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於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等等,都屬於基本原理的範疇。應當指出,馬克思主義所解釋的那些基本原理,是正確反映了自然、社會發展和人的思維的最一般規律,是已為曆史和現實的實踐所證明的客觀真理。正如馬克思、恩格斯1872年為《共產黨宣言》再版所寫的序言中著重指出的:“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因而具有普遍意義,是不會過時的,如同自然科學所發現的那些科學定理一樣。當然,也正因為這樣,馬克思主義並不是為現實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為人們觀察和研究問題提供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即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不但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曆史條件為轉移,而且會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繼承者,從不把自己的理論看作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教條,相反,他們認定馬克思主義隻是為進一步認識和發展真理開辟了道路,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奠定了科學基礎。所以列寧反複強調:“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麵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一百五十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在各國實踐中所獲得豐富的發展,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動地證明了它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科學體係。
上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點,對於我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毫無疑問,這一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客觀規律,是有普遍意義的,也是我們必須加以堅持和繼承的。具體就鄧小平理論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的關係來看,這不僅表現在基本的理論原則和基本經驗的繼承上,而且也表現在他們所探索的主題的共同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