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展與深化(1 / 3)

理論要著眼於現實,著眼於未來。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講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誌再次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如果不顧曆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做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必須始終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道理所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曆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我們黨在曆史上曾不止一次吃過教條主義的虧,這種錯誤的態度,曾使我們黨陷入嚴重的困境。正如美國學者布爾斯廷在《發現者》一書中論述古希臘著名醫師蓋侖對後世影響時所說的那樣:“曆史常常令人啼笑皆非,蓋侖的作品成了聖書而他本人的精神卻被遺忘了。”結果,“知識成為知識的障礙”。如今,我們黨之所以能夠衝破艱難險阻,負重致遠,贏得舉世矚目的光榮與輝煌,就在於我們黨能夠認真吸取曆史的經驗教訓,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生機和活力。曆史證明,不堅持馬克思主義,就談不上發展馬克思主義;不發展馬克思主義,就談不上堅持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發展的理論,它從不苛求前人完全掌握今天的情況,為解決今天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也不根據過去的情況束縛今天,要求今天一切都率由舊章,隻能從前人的理論中尋求現成答案。照搬馬克思主義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信奉者,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無一不是結合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有所創新、有所變革、有所深化、有所發展。“馬克思主義猶如長青樹,如果不添新枝,不發新葉,樹根樹幹不免枯萎”。作為一個開放的體係,馬克思主義並不包容一切科學,也沒有窮盡一切真理,它需要發展,需要完善,需要同時代一道前進。這一切離不開對現實實踐的研究,離不開對古今中外曆史經驗的總結,離不開與不同學說、不同觀點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沒有研究,沒有總結,就沒有發展;沒有交流,沒有碰撞,就沒有創新。馬克思主義一向認為,真理的燧石是不怕敲打的,如果一種學說、一種觀點經不起碰撞,經不起敲打,就無科學可言。即使是馬克思主義本身,如果失去碰撞的機會,失去敲打的機遇,也會僵化起來,從而窒息其生機和活力。因此,馬克思主義反對把自己與其他學說絕對對立起來,深知自己需要在同其他學說交流、碰撞中汲取營養,不斷用新的知識、新的經驗充實自已、發展自己。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永葆青春活力,不是因為發現了終極真理,而是因為它自覺地正視科學與實踐的挑戰,傾聽科學與實踐的呼聲,滿足科學與實踐的需要,推動科學與實踐的進步,把自己當作科學與實踐的內在環節,從而能夠隨著科學與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科學以探求真理、揭示規律為目的,因此,它不迷信任何偶像,不盲從任何教條,不附和任何權威,隻承認事實,隻服從真理。同其他任何科學一樣,馬克思主義內在地包含著懷疑的、批判的、實證的和創造的精神,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馬克思主義認為,一種理論、一種學說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它已經給出的結論和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結論和答案都可能變得陳舊,保留下來的主要是它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精神。一種理論、一種學說如果失去了這種精神,也就同時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馬克思主義同時認為,任何一種理論,任何一種學說,無論它曾經創造過怎樣的輝煌,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麵前,也無法以不變應萬變,也無法一勞永逸地掌握群眾。誰故步自封,停滯不前,不再反映時代要求,不去吸收自身以外的文明成果,不能曆史地、批判地對待自身,自覺地、主動地實現自我揚棄、自我超越,誰就會失去真理的光輝,失去科學地指導現實實踐的功能,從而被曆史遠遠地拋在後麵。因此,我們信仰馬克思主義,就要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善於把握客觀情況的變化,善於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麵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