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1 / 3)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科學概念的確立,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

改革作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途徑,已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之路,成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毛澤東、鄧小平在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曆史性課題時,都把改革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毛澤東在深刻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基礎上,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指明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動因及其性質。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則明確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並在不斷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係統的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和一係列方針政策,並使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毛澤東、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方麵的繼承和發展關係,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把握鄧小平理論,推進和深化我國社會主義的改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業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製度已在我國確立起來。這時黨和國家麵臨著如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即關係到國家的治理和社會走向這一根本性問題。在這曆史發展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以其特有的敏銳和深邃的哲學思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各種複雜的矛盾,在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並係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並且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些理論觀點,集中體現在1957年2月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及在此前後的一係列講話中,它從哲學的高度回答了時代麵臨的重大課題,具有長遠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國家學說的重要貢獻。

社會基本矛盾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石。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根據他對人類社會的演進和繁紛複雜的社會現象的長期研究,指明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具有決定作用的基本矛盾,他寫道:“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雖然他在這裏沒有使用“基本矛盾”這一概念,但實際上已指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種基本的矛盾是社會發展動力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後來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曾明確使用過基本矛盾這一概念,他指出: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占有製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產生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現代社會就在這一切矛盾中運動,而大工業把它們明顯地暴露出來了”。這個深刻的理論觀點還主要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而沒有涵蓋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這個人類社會的另一個基本矛盾,因而還不能反映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運動的全部特點。毛澤東的理論貢獻,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把經典作家發現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種矛盾規定為社會基本矛盾,並認定這兩種社會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他說:“將來全世界的帝國主義都打倒了,階級消滅了,……那個時候還有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的矛盾。”這表明,社會基本矛盾存在於包括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在內的一切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是一切社會矛盾的總根源,它規定和製約著社會各種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進而,毛澤東具體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特殊矛盾及其相互關係,這個分析涉及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裏的矛盾,包括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指明這些矛盾同以往社會一樣,都是受社會基本矛盾所規定和製約的。他由此作出了一個重要論斷:“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毛澤東正是從對社會主義社會特殊矛盾的分析中,得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這是他對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又一個重要貢獻。

本來,既然承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那就必然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形態,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觀點,自然也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的。但這是從邏輯上說的,實際上對它的認識過程卻要複雜得多。

大家知道,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對於這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曾作過某些原則的論述,表現了經典作家的深邃的洞察力,但限於曆史條件,他們還不可能對此作出全麵的解答。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科學地考察了未來共產主義的發展問題,第一次論證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兩個階段的思想。他敏銳地預見到,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後來列寧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在經濟、道德和精神等各方麵還不可避免地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並且具體指出在這個階段上還存在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以及分配問題上的事實上的不平等。這些差別,實際上說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矛盾,這對於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是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的。應該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批判資產階級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由於當時還沒有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實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還沒有提到他們麵前,他們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未來的發展和變化,隻應該也隻能說出個大的方向”,而不可能作出全麵的和具體的描述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