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十分強調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在最艱難的革命戰爭年代,他在1933年的《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文中,就強調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要服從和服務於革命戰爭這一最大的政治;同時他又指明,如果不進行經濟建設,不改善群眾的生活,革命戰爭的物質條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長期戰爭中就會感覺疲憊,就會影響到工農聯盟這一個基本路線。而在經濟建設中,他又強調要提高群眾的政治和文化水平,這對於發展國民經濟同樣有極大的重要性。這表明,這時毛澤東就堅持用政治與經濟相統一的觀點指導根據地的經濟工作。全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從鞏固和發展革命成果的整治高度上,提出恢複和發展生產時接管城市後的中心工作,提出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任務。1955年,他又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重要思想。1958年,當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提上日程的時候,毛澤東明確指出:“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這是毫無疑義的,年年如此,永遠如此。”“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隻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為一放鬆,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雖然這個時期在處理整治和經濟的關係上有過嚴重失誤,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但毛澤東闡明的政治和經濟辯證統一的原理及其在這方麵所積累的經驗,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的整治經濟的辯證統一觀。他領導全黨果斷地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明確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當前最大的政治提了出來。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多次指出:“我們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實認真做好,不能放鬆。”“我們說改善黨的領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麼時候都得講政治。”當80年代在思想戰線上一度出現右的、軟弱渙散的傾向時,他一再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工作,防止埋頭經濟工作、忽視思想工作的傾向”。後來他在總結頻頻出現學潮以至動亂的教訓時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裏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他要求全黨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麵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毛澤東、鄧小平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都對政治和經濟的辯證統一關係作了深刻的論述。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麵臨的一個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深入思考,它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首先,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和經濟關係的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曆史發展規律的時候,他們“首先是把重點放在從基本經濟事實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識形態的觀念”,從而確立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他們又指出:“經濟運動會為自己開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經受它自己所確立的並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政治運動的反作用,即國家權力的以及和它同時產生的反對派的運動的反作用”。這就進一步確立了政治和經濟相互作用的觀點。上述原理告訴我們:
第一,當舊的生產關係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的時候,人們進行變革生產關係的社會革命和改變上層建築的政治革命,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產力。因此,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並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基礎之後,就要把發展生產力的任務放在首要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裏,並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堅持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觀點,也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在他們看來,隻有大大發展生產力,有著比舊製度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獲得鞏固新製度所需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才能最終戰勝舊世界。因此,列寧根據十月革命勝利後的實踐經驗,對政治的含義作出了新的概括:一方麵是原來意義上的,即作為各階級之間鬥爭的政治;另一方麵則指“從事國家建設的政治”。他指出,無產階級統治獲得鞏固以後,就要把“鬥爭的重心逐漸轉向經濟方麵的政治”,並使之成為“主要的政治”。這就明確地把經濟建設提到政治的高度上,作為一項最主要的政治任務,這就是列寧所強調的要“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經濟方麵的政治”這一概念的提出,無疑是對無產階級政治內涵的深化。
第二,指明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這既包括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的整治,也包括“反對派的運動的反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這對任何階級都是這樣。在政治和經濟的關係上,馬克思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不同點在於:它在確認經濟決定政治這一唯物主義命題的同時,又充分肯定政治對於經濟的巨大反作用。這不但表現在無產階縱要通過自己強大的政治力量,奪取國家政權,完成剝奪資產階級的任務;而且也表現在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之後,要運用自己的整治優勢,鞏固和發展自己的經濟基礎,反對“反對派的運動的反作用”。正是基於對這種政治和經濟辯證統一關係的深刻認識,列寧作出了“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著名論斷。他強調,如果“不肯定這一點,就是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最起碼的常識”。
列寧提出的“經濟方麵的政治”和政治“占首位”這兩個命題,深刻說明政治和經濟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前者強調經濟的政治功能,指明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後者則強調整治對經濟的能動作用,是完成生產任務的根本的政治保證。這如同革命戰爭年代,軍事鬥爭是中心任務,而政治則是完成軍事任務的根本保證。列寧運用“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的原理,強調“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產任務”。說明政治占首位同生產為中心任務是一致的,即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堅持以無產階級政治統帥經濟,兩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對此不能作形而上學的理解。後來毛澤東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提出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是“生命線”的重要思想,正是堅持和發展了列寧關於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思想。這同那種認為政治可以衝擊一切的錯誤思想是根本不同的。我們在排除了過去對它“左”的曲解之後,應當充分肯定它的真理性,這對於保證我國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有著長久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