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靈魂。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國內外敵人,就在於它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一切言論和行動以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為了人民的利益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因而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在新時期,鄧小平之所以能夠領導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就在於他領導我們黨堅持並發展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世界共產黨人的第一部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又說,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中國共產黨從建立時起,就是一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完全新式的無產階級政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經驗,1941年,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號召: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要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44年,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這篇著名講演中強調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又把“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稱為我們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惟一宗旨”,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根據毛澤東的論述,所謂“完全”、“徹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除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就是黨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自己製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一切育論和行動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就是黨的組織不僅要動員群眾參加革命,而且要關心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對於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說,就是要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
劉少奇在黨的“七大”所作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突出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他指出:“我們黨之所以獲得偉大的成就,又在於堅持地實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使我們黨成為建立在人民群眾中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係,而且有嚴格紀律的黨。”黨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寫進了黨章的總綱之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係,並經常注意鞏固與擴大這種聯係。”黨章還把“為人民群眾服務,鞏固黨與人民群眾的聯係”,規定為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
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根本宗旨,既是由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的,也是以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的,是中國革命曆史經驗的總結。工人階級是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工人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工人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決定了工人階級隻有從根本上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及其賴以產生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和壓迫,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因此,工人階級的階級利益同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能夠而且必須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曆史經驗時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是中國最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中國最進步、最有覺悟性、最有組織性的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中國革命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必然不能勝利”。但另一方麵,中國無產階級“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在中國社會的各階級中,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堅陰的同盟軍,城市小資產階級也是可靠的同盟軍,民族資產階級則是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軍,這是現代中國革命的曆史所已經證明了的根本規律之一”。這就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必須正確處理工人階級同其他各革命階級和階層的關係,它的具體行動綱領不僅要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和要求,而且要反映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因為他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主體,而且是中國革命的主體。特別是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勞動群眾,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力量”,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革命的骨幹”。所以,毛澤東一再向全黨同誌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隻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隻會被我們所壓倒”。
這裏還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共產黨要堅持和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必須始終保持自身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這是因為,根據社會曆史發展規律,在階級社會裏,“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人民群眾中的備個階級由於其所處的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在社會曆史發展中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對人民群眾所包含的各個階級在社會曆史發展中的作用要進行具體的階級分析,並通過這種具體的階級分析說明在人民群眾中究竟哪個階級是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者,因而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成為革命和建設的領導階級。列寧指出:“馬克思一向都是無情地反對那些認為‘人民’是一致的、認為人民內部沒有階級鬥爭的小資產階級幻想。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語時,並沒有用它來抹殺各個階級之間的差別,而是用它來概括那些能夠把革命進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列寧還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把‘人民’分為各個‘階級’,並不是要先進的階級閉關自守,把自己限製在狹小的範圍內,因考慮不讓世界的經濟主人(指資產階級——引者)退出而閹割自己的活動,而是要先進的階級不沾染中間階級的不徹底、不穩定和不堅決的毛病,從而能以更大的毅力和更大的熱情領導全體人民去為全體人民的事業奮鬥”。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相聯係的,是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而行將滅亡的小生產這種分散的、落後的生產方式,因此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在本質上都是過渡階級,就其作為過渡階級而言,他們在政治上可以跟自由資產階級走,也可以跟工人階級走,而他們自己則提不出同社會曆史發展方向相一致的民主革命綱領。民族資產階級主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共和國,在舊民主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這一主張無疑是進步的,是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一致的。但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徹底地反帝反封建,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這是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相矛盾的。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最終要建立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是少數人剝削和壓迫大多數人的共和國,當工農大眾的革命力量迅速強大起來,民族資產階級感到自己的政治主張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又不願革命,甚至公開反對革命,這又是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本對立的。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雖然也曾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政黨,但這些政黨都不可能真正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民主革命時期,隻有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才是真正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革命綱領,因為它不僅是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而且是同社會主義緊密聯係著的革命綱領。由此可見,中國革命隻有在中國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的領導下才能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隻有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才能真正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政黨。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民族解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團結並帶領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同國內外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鬥爭,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為民族,為人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千百萬共產黨人以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東方紅》這支歌出自抗日戰爭時期的陝北,出自陝北的農民之口,並不是曆史的偶然,而是曆史的必然。它不僅僅是一支歌,而是一個曆史的標誌,標誌著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標誌著中華民族,對中國工人階級及其先鋒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信任和擁護。正是這種認同、信任和擁護,決定了任何艱難困苦、任何凶惡的敵人都不可能戰勝中國共產黨,隻能被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革命隊伍所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