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列寧的建黨學說在中國得到最完備的發展(1 / 3)

無論是在我國的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都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強調要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他們在黨建的基本理論思路上是一致的,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是一脈相承的。時代在發展,曆史條件在變化,黨的設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與完善。鄧小平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曆史條件下,不但全麵繼承了毛澤東的建黨思想,而且根據新的時代背景和新的曆史使命,把黨的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深入研究毛澤東、鄧小平在黨建理論上的繼承和發展關係,對於我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中國共產黨進行自身建設的客觀環境和特點

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時曾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把黨的建設同武裝鬥爭、統一戰線一起作為中國革命爭取勝利的三大法寶,並指明黨是掌握武裝鬥爭和統一戰線的戰士。因此,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對中國革命事業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應當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所處的社會環境,既不同於19世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西歐資本主義社會,也有異於十月革命前後的俄國社會,而是麵臨著許多更為複雜特殊的情況。

首先,黨的建設是在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占多數、並在長時間的、分散的農村遊擊戰爭環境中進行的。舊中國是一個現代工業經濟十分微弱的國家,工業無產階級雖然有很強的戰鬥力,但人數很少,而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則占人口的大多數。特別是1927年革命失敗以後,黨的組織的大部分轉入了農村,這就使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占了很大的比例。中國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主要承受者,有很強的革命性,並且真心實意地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所以,中國社會的特點,決定了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因此,黨要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就必須走出僅從工人群眾中吸收黨員這一狹小的範圍,而要以從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中吸收大批的革命分子加入到黨的隊伍,借以壯大革命力量,擴大黨的影響,使之成為一個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黨。這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但由此也帶來一個嚴重問題,這就是大量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進入黨內,勢必也把大量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和其他各種錯誤思想帶進來,使黨內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特別是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矛盾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同時由於黨長期處在分散的遊擊戰爭的環境裏,又增加了克服這些錯誤思想的難度。很顯然,如果不用無產階級思想克服這些非無產階級思想,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就得不到保證,黨的領導作用就會落空。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麵臨的一個特殊而困難的問題。

其次,黨的建設是在同資產階級又聯合又鬥爭中進行的。我國原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廣大人民群眾長期處於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的深重災難之中,而最大的壓迫是民族壓迫。這種曆史條件決定了我國無產階級擁有廣大的同盟軍,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甘心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結成包括全民族絕火多數人口在內的規模宏大的統一戰線。這是中國革命和中國統一戰線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最大的優點。中國的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不僅占了人日的大多數,而且革命要求強烈,他們是統一戰線的左翼集團,是共產黨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受到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軍閥政府的壓迫和排擠,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可以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或者可以在鬥爭中保持中立;又由於它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缺乏革命的徹底性,而且在一定的曆史時期有可能同革命的敵人妥協,可能動搖變節,他們是統一戰線中的中間集團,是共產黨應當努力爭取的力量。同時,由於中國的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各個集團是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背景的,在各個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尖銳化的時候。在革命的鋒芒主要地是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時候,屬於別的帝國主義係統的大資產階級集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鬥爭。在這種一定的時期內,中國無產階級為了削弱敵人和加強自己的後備力量,可以同這樣的大資產階級集團建立可能的統一戰線,並在有利於革命的一定條件下可能地保持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同資產階級聯會、又同它鬥爭的政治路線。這種請況同樣會對黨的建設產生影響,如果黨否認這種聯合的必要性,就會犯“左”的錯誤;如果把這種聯合變成“混合”,就會犯右的錯誤。所以,黨的建設又同如何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又聯合又鬥爭的關係相聯係的。

上述情況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和艱巨性,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加上黨在成立時理論準備還很不足,這就需要黨在長期的實踐中,獨立地依據黨所處環境的特點和自身的特點,逐步形成黨的建設的理論和原則。

當然,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也有自身有利的條件。黨成立時沒有受到社會民主黨的第二國際的影響,也沒有西歐那祥的工人貴族階層,整個無產階級是革命的。因而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在第三國際的指導下,按照列寧主義的建黨原則進行黨的建設的,從一開始就有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這些都為黨的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正如毛澤東所說,建設一個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中國共產黨正是在毛澤東領導下,完成了這項偉大工程。

2.列寧的建黨學說在中國得到最完備的發展

以毛澤東為傑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與中國黨的實際相結合,構造了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形成了完整係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設理論。正如鄧小平所說:“把列寧的建黨學說發展得最完備的是毛澤東同誌。”在井岡山時期,即紅軍創建時期,毛澤東的建黨思想就很明確。“毛澤東同誌對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黨,黨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黨的作風是什麼,都有完整的一套。正是因為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整風中建立了完整的建黨學說,並且用這個學說來教育我們全黨、全軍和人民,使我們建立了這麼一個好的黨”。毛澤東為我們黨奠立的完整的黨的建設理論,仍然是我們今天指導黨的建設的一麵旗幟。

第一,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著重在思想上建設黨,這既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顯著的特點,也是黨的建設的一個基本原理。無產階級政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用以支配自己的全部活動。這是決定我們黨的無產階級性質的最重要的思想上的保證。恩格斯指出:“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觀點作為理論的基礎。”毛澤東根據中國黨的實際,要求黨員不僅在組織上入黨,還要在思想上入黨。這個原則的確立,是馬列主義建黨學說同中國黨的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堅持這條建黨原理,對於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對於黨的鞏固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社會的特殊的階級構成和中國黨的鬥爭環境,使許多帶有農民小資產階級革命性的人加入到黨的隊伍,而沒有無產階級化的小資產階級分子的革命性,在本質上和無產階級革命性是不相同、不相容的。他們在思想方法上往往表現在觀察問題時的主觀性和片麵性,在政治點表現為“左”右搖擺,在組織上表現為個人主義、宗派主義。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發生的曆次政治路線錯誤,都同上述思想狀態相聯係的。所以,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內存在著“一個極其嚴重的矛盾”,若不解決,就會影響我們順利前進。這個矛盾就是“黨內無產階級思想和非無產階級思想(其中有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甚至地主階級的思想,而是主要是小資產階級的思想)之間的矛盾,即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之間的矛盾”。劉少奇也指出:在我們黨內,最本質的矛盾,就是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無產階級與農民、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因此,黨的思想建設中的首要問題。就是用無產階級思想去改造和客服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問題。隻有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我們的黨才能壯大,革命才能成功。毛澤東早在1928年井岡山時期就指出:我們感覺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邊界各縣的黨,幾乎完全是農民成分的黨,若不給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其趨向是會要錯誤的。

正是上述黨內的本質矛盾,決定了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一環。正因為這樣,毛澤東一貫主張把思想教育、思想領導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並且貫穿於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麵。在毛澤東看來,隻有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原則統一全黨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確製定和貫徹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隻有用馬克思主義去克服、改造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解決黨員在思想上入黨的問題,才能形成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他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開展思想鬥爭。他還具體地分析了黨內各種錯誤思想的表現、危害及其產生的根源,明確提出了糾正的原則、方法和措施,為在中國特殊李斯背景下建設無產階級政黨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黨的思想建設的理論基礎。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曆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對於我們,是一個亟待解決並須著重地致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

毛澤東不僅提出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而且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對思想建設的原則、內容和實現途徑進行了總結,形成了黨的思想建設的完整理論。其一,關於黨的思想建設的原則。毛澤東認為,必須堅持思想教育為主的原則。1945年黨的七大時,毛澤東在總結建黨24年來黨在糾正各種錯誤思想的經驗時指出,要“更大地開展黨內的思想教育”,“拿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要抓好思想教育,首先是教育好黨的各級幹部。抓好幹部,就可以實現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思想教育就可以落到實處。毛澤東1929年寫的《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即《占困會議決議》),首先就是對幹部講的。毛澤東認為,於部是教育人的人,教育者必項先受教育。幹部的思想端正了,覺悟提高了,教育一般黨員和非黨群眾的事就好辦了。其二,關於黨的思想建設的基本內容。毛澤東認為,首先要做好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教育,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研究,以便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他在1939年10月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曆史,都要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和趨勢;並經過我們去教育那些文化水準較低的黨員。”他告誡我們的幹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隻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他們所揭示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三,關於黨的思想建設的途徑。毛澤東把貫徹理論聯係實際、運用自我批評的武器和加強學習的方法,看作是思想建設應遵循的途徑。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於增強黨性的決定》。決定指出,所有的黨員“要用自我批評的武器和加強學習的方法,來改造自己,便自己適合於黨與革命的需要。”決定還“要求每個黨員,特別是每個負責領導的幹部,都要深刻反省自己的弱點,把黨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任何人都不應有自滿自足、自私自利的觀念”。

第二,緊密聯係黨的政治路線進行黨的建設。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相連,首先提忠這一命題的是毛澤東。1939年,他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全麵總結黨的十八年曆史經驗時指出:“黨的建設過程,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過程,是這樣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係著,是這樣同黨對於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之證確處理或不正確處理密切地聯係著的。”這是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國情決定了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然具備兩個特點,第一,無產階級要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第二,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由於這兩個基本特點,恰是由於這些基本特點,我們黨的基本建設過程,我們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過程,就處在特殊的情況中。黨的失敗和勝利,黨的後退和前進,黨的縮小和擴大,黨的發展和鞏固,都不能不聯係於黨同資產階級的關係和黨同武裝鬥爭的關係”。事實表明,黨的政治路線正確與否,是同黨能否正確處理上述兩方麵的問題緊密相關的。製定和貫徹黨的政治路線是黨的基本任務,如果黨的思想建設搞不好,既不能製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又對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所以,“十八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他進一步指出:“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