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智
(西北大學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 陝西省價值哲學學會會長)
價值本質是最令人困惑的價值哲學的元理論問題。十年前,我初步提出“曆史價值論”,認為價值是一個曆史範疇,界定“價值是現實人的曆史存在方式”。但是未把價值的本質說明白。十年來繼續探索,進一步認識到價值有廣義價值和狹義價值之分,廣義價值的深層本質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狹義價值的深層本質是現實的人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二者在根本點上是同一的,即是說,價值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特別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其中,“現實”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的立足點、出發點、歸宿點,所有價值活動都是為了事物(或人)的現實發展;“曆史”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的過程,由價值發生、形成、實現等若幹活動環節構成;“發展”是事物(或人)指向未來的推陳出新、除舊布新、新舊更替、新陳代謝的價值活動,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的生命和活的靈魂,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最根本的原則,所以,發展是價值的最本質的規定性,發展就是價值的深層本質,價值就是發展,曆史價值論的實質是曆史發展價值論。
一
“價值”問題與每個人都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人們做事情都會考慮這件事情有沒有價值,每個普通老百姓都很重視“價值”,人們把“價值”理解為事情的“意義”。但是“意義”這個詞的意義很複雜,它包含意思、含義、作用、功能、規範、目的、尊嚴、重要性等等意義,歧義性很大。因此,要深入地理解和準確地把握價值的本質,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把“價值”規定為與“是”或“不是”聯係起來的命題相對立的由“應該”或“不應該”聯係起來的命題,人們把它稱之為休謨命題。休謨命題的意義就在於他發現了區分價值與事實是價值思維的邏輯前提,價值思維方式與一般認識論思維方式是完全不相同的,一般認識論思維方式是主體麵向客體反映和重構客體的主客體關係思維模式,而價值思維方式是人們麵向未來展望和追求理想存在狀態的曆史發展過程的思維模式。他的觀點把人們對“價值”的認識引向深入了。但是新的問題同時又出現了,因為他所講的“應該”或“不應該”與“是”或“不是”是完全對立的,就是說,價值不是事實,價值離開事實存在,這樣他就把價值問題完全歸結到主觀意識領域。正如休謨所說:“至於德或惡的功過,那是快樂或不快情緒的一個明顯的結果。”休謨的影響很大,自休謨之後的西方學者幾乎都把“價值”看成是一個主觀意識範疇。正如當代美國哲學家希拉裏·普特南客觀正確地指出:“‘價值判斷是主觀的’,這個觀念是一種不斷被許多人像常識一樣加以接受的哲學教條。”可是,隻要你拋開主觀成見就會發現,其實價值是以事實為前提和載體,價值離不開事實,價值離開事實就不能存在。當然,事實本身是中性的,而價值有自己特殊的規定性,即休謨所發現的“價值”是由“應該”或“不應該”聯係起來的命題。“應然的”首先不是觀念的,而是事物(或人)的活動,是事物(或人)在相互作用中發生的指向未來的傾向性和選擇性,其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發展性。
當然,從理論邏輯的角度分析,事物的發展有宇宙觀和價值觀兩方麵含義的區分。就是說,當我們對事物發展本身進行考察時,發展本身作為事物推陳出新、除舊布新、新舊更替、新陳代謝的運動趨勢和活動規律,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和客觀真理的問題,人們對事物發展本身的科學認識構成科學發展觀或辯證宇宙觀。與科學發展觀相對立的是錯誤的發展觀和靜止觀,即形而上學的宇宙觀。這就是休謨發現的由“是”或“不是”聯係的事實認識論問題。可是,當你思考事物(或人)的發展和事物(或人)的存在的關係時,即發展對存在的意義時,發展問題就由宇宙觀問題轉化為價值觀問題。就是說,事物的發展不僅以事物的事實存在為前提和載體,更重要的是隻有發展事物才能存在和更好地存在,否則,事物就無法存在,也談不上更好地存在;就是說,所有價值活動都是為了事物(或人)的現實發展,“現實”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的立足點、出發點、歸宿點。事物(或人)的價值活動有個曆史過程,由價值發生、形成、實現等若幹活動環節構成。事物(或人)的發展作為事物的價值活動,就是事物(或人)在現實中應該存在的過程,就是事物(或人)對不應該存在的革新過程,就是事物(或人)對未來應該存在的創新、創造和實現的過程,就是事物(或人)發展的成果為發展者消費和享用的過程,這就是事物(或人)的內在自我價值。另外,一事物對他事物作用的價值就在於促進了他事物的發展,這就是事物的外在對象價值。現在人們都愛講“終極關懷”,其實隻有事物的發展才是一種沒有終極的終極關懷,這是事物的終極價值。可見,發展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最根本的原則,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過程中的生命和活的靈魂。所以,發展是價值的最本質的規定性,發展就是價值的深層本質,價值就是發展。這就是休謨發現的由“應該”或“不應該”聯係起來的價值論命題。
我們麵前有兩類價值事實:一類是自然物的價值事實,另一類是現實人的價值事實。我們先來分析具有廣義價值的自然物的價值事實。在不少人看來,價值隻是對人而言的,自然界無價值可言,自然物無價值。我認為,這是睜著眼睛瞎說一通。第一,一個人隻要你尊重起碼的事實,你就會看到自然物的價值是作用價值。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物,自然界是人類無機的身體,這是自然界對人類的直接的現實的作用價值。馬克思指出:“無論在人那裏還是在動物那裏,類的生活從物質方麵來說都表現於:人(和動物一樣)依賴無機自然界來生活,而人較之動物越是萬能,那麼,人賴以生活的那個無機自然界的範圍也就越廣闊。從理論方麵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或者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或者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自然界,是人為了能夠宴樂和消化而必須事先準備好的精神食糧;同樣地,從實踐方麵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物質上隻有依靠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現為食物、燃料、衣著還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實際上,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他把整個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說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這就等於說,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第二,自然物之間也有一種價值關係,表現為自然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動植物趨利避害是其本能。隻不過自然物之間的這種價值關係與人類之間不是一種直接的現實的價值關係,對人類而言,它們是一種前價值或潛在價值。第三,自然物的價值活動的本質是為了自然物的現實存在,歸根結底是它們利用外部自然界,以維持自己的存在或生存,自然界中自然物的價值活動在整體上呈現出自然物以其本能適應自然選擇的進化發展的曆史過程,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而“進化發展”則是自然物價值活動最根本的規則和總的趨勢。第四,自然物的價值活動以其自發性、被動性、受動性、自在性和自然性,使其在整個宇宙事物的價值活動裏既處於最基礎的地位,又處於較低級的層麵。第五,無視或低估自然物的價值,人們就不會敬重自然,保護自然,難免破壞自然界,破壞生態平衡,其結果使人類的生存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威脅。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事實正是這樣,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所造成的自然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及環境汙染,例如水汙染、空氣汙染、光汙染、噪音汙染、食物汙染等,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恩格斯指出:“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絕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有識之士一再呼籲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絕大多數現代文明國家的政府現在也都在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人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對自然物和自然界的價值的充分肯定的證明。
作為狹義價值的現實的個人的價值事實是我們人類最關心的話題。毛澤東指出:“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人之所以是世間第一個可寶貴的事物,原因就在於現實的人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就是價值:其一,人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有的自覺自為的創造性的物質生產勞動能力,這是人類最重要的本質的規定性,勞動創造世界史,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人化自然界。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所謂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的誕生,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其二,人具有其他存在物不具有的自覺性和理性的理解能力,人不僅能認識對象的現象,而且能認識對象的本質、規律和功能價值,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其他存在物包括動物,它們最多隻具有感知對象的能力,因此隻能認識對象之表象,不可能認識對象的本質和規律,其價值活動的結果失敗多於成功。其三,趨利避害是人和動植物共有的本性,但是人是“理性經濟人”,人明白個人在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時必須保持理智,人在一般情況下能夠較理智地處理私人利益之間、私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可是,動植物趨利避害完全處於本能而無知。動物趨利避害雖有一定目的,但情感多於智力,為爭奪食物和配偶,動物之間會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所以,人在一般情況下比動物高明一點。其四,動物可以離群索居,而人離不開人,人與人交往形成人類社會,個人隻是社會有機體中的一分子,社會整體決定個人的生存發展,個人也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生存發展,人與社會的關係決定了個人是社會人,因此,個人把自己為社會做的貢獻,視為人生最偉大的價值。其五,“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類社會為了保證每個人都能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特別是公共事務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人類社會以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方式,製定和實施一係列公共行為規範(包括公共道德、規章製度、法律、政策等),以保證個人之間公正、公平、公開的自由競爭,這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規範價值。其六,“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所謂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就是人所特有的內在固有的價值評價標準。人的內在固有的價值評價標準的本質是精神價值或理想價值的評價尺度,人以追求真、善、美為最高的內在的精神價值或理想價值的評價尺度,真與假相對立是認知價值,善與惡相對立是道德價值,美與醜相對立是情感價值。其七,人類的“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是人類的曆史價值活動以其勞動實踐性、主體性、自覺性、理智性、自為性、能動性、創造性、社會性、規範性、理想性,成為宇宙事物中最高級的價值活動。其八,從總體上看,人類的價值活動呈現為現實的個人以其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參與社會選擇形成的人類和社會的進步發展的曆史過程,“進步發展”是人類價值活動最根本的規則和總的趨勢。可見,狹義價值就是現實的人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人類社會卻是人自為而成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界以其根本不相同的特質規定性相區分;自然物的價值活動與現實人的價值活動的方式明顯不同,並有低級和高級之分。但是,“曆史發展”又把二者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一,人類史是自然史的現實部分。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曆史都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作為人的人’的需要成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所做的準備。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其二,自然物的價值活動和人的價值活動都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進行的,“一定曆史條件”指宇宙運動的一定時間段內個別事物之外的全部存在物的總和。自然物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的自然環境裏為生存而進行著價值生產的活動,其活動方式和活動規律都比較簡單。現實的個人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的價值生產活動就複雜多了。每個人不僅要生存,而且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曆史,但是人隻有具備一定的物質資料並與他人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隻有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曆史和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其三,曆史條件變化發展了,事物的價值及價值量必然發生變化。原先有價值的現在無價值,原先無價值的現在有價值;原先價值量大的現在價值量小了,原先價值量小的現在價值量大了。新的曆史條件下還會產生新事物的新價值。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其四,事物所有的價值活動都是為了事物的現實發展,為了事物現實的生存或更好的生存,事物隻有不斷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價值生產能力才能達此目的,否則,它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什麼更好的生存。
從上述對自然物的價值事實和現實人的價值事實的曆史考證和分析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廣義價值就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狹義價值就是現實的人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二者在根本點上是同一的,即是說,價值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特別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其中,“現實”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的立足點、出發點、歸宿點,事物(或人)的所有價值活動都是為了事物(或人)的現實發展;“曆史”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的過程,由價值的發生、形成、實現等若幹活動環節構成;“發展”是事物(或人)指向未來的推陳出新、除舊布新、新舊更替、新陳代謝的價值活動,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最根本的原則,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過程中的生命和活的靈魂。所以,發展是價值的最本質的規定性,發展就是價值的深層本質,價值就是發展。事物(或人)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過程,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世界,是事物(或人)價值活動的前提和載體;以事物(或人)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為內涵的應然世界,又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價值世界。所以,價值與事實有區分又是統一的,這就是價值與事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