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以民為本”(1 / 2)

趙華朋 衛 佳

(西安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西安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一、鄧小平以民為本理論的本質屬性

1.鄧小平“以民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本質問題。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和為人的發展。馬克思把人的解放作為其理論和實踐的最終目的。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那裏,其最高價值導向應是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社會曆史發展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自身的全麵發展和徹底解放,而人的發展和解放程度就是衡量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誌。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一定意義上說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是以人為本的學說。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形成了以民為本的理論。其理論中貫穿了愛民的理論、為民的情感、利民的信念。他深情地說:“我是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在他看來,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共產黨員的一切言論和行動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人民群眾的利益。鄧小平以民為本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一脈相承,並且依據新的實踐從量上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拓展與延伸,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2.“以民為本”是鄧小平理論最本質的特征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最突出的強調了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因而許多人把發展經濟作為鄧小平理論的本質特征,這是對於他的誤解,其實,發展經濟隻是手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目的,鄧小平理論最本質的特征是“以民為本”。

經濟發展為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隻有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把人們從貧困中解放出來,必須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在我國,經濟體製改革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必經途徑。我國原本是個封建宗法製極其嚴重的國家,又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製,實現個人獨立、自主的曆史轉變依然沒有根本改觀,這必然要影響生產力的發展。鑒於此,鄧小平認為,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實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具有雙重的意義,一則,市場經濟具有優化資源配置之功能,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二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有助於人們形成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法治意識等,而這些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鄧小平“以民為本”理論的實踐途徑

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以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人民本位論。這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