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30年來國內西方價值哲學研究反思(1 / 3)

張學廣

(西安郵電學院社會科學係主任、教授、哲學博士)

改革開放30年來,國內價值哲學研究異軍突起,成為哲學研究中日益興旺的重要論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圈中,有些學者將價值哲學研究看做是哲學範式的一個標誌性轉變;在西方哲學研究圈中,有些學者認為西方現代哲學正在發生價值哲學轉向;在中國哲學研究圈中,一些學者在不斷從價值哲學角度進行傳統哲學詮釋。價值哲學研究的繁榮興旺之勢的確值得我們慶賀,但反思30年來國內哲學界對西方價值哲學的研究,確實也有一些不能令我們滿意的地方。由於篇幅原因,本文僅對此做一些初步的總結和反思。

國內價值哲學研究興起的一個重要根源是西方價值哲學思想的引入。除了新中國成立前有過少量的研究,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出於批判需要而進行不多譯介外,國內對西方價值哲學的研究主要興起於改革開放以後。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西方價值哲學的引入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對價值論的研究。因而相對於西方價值哲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國內西方價值哲學研究的時間還較短,還不能說已經達到很高程度。

價值哲學作為相對獨立的哲學問題的提出,或者對跨領域的(經濟的、道德的、審美的,甚至邏輯的)價值現象的一般研究,並最終形成一個哲學研究分支,開始於西方哲學界,已有100多年曆史。雖然近代以來不同學科對價值現象都有過相對獨立的研究,例如休謨對事實和價值的著名區分,亞當·斯密在政治經濟學中對交換價值的研究等等,但直到19世紀一些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才將價值擴展為一般的哲學問題,並在20世紀初受到更多探討,他們包括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其宗教哲學影響了現代哲學,強調由存在中描畫出價值的問題。主要代表作:《邏輯》(1843)、《微觀宇宙》3卷(1856—1864)、《形而上學》(1879)。裏策爾(Albrecht Ritschl,1822—1889)德國路德派神學家,後來人更多關心其對基督教和天國與人類個人肉體存在相關性的研究,主要著作是3卷本《論證和複聖的基督教義》(1870—1874)。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邁農(Alexius Meinong,1853—1920)奧地利哲學家和神學家,主要貢獻是價值理論和對象理論,認為價值可以作為獨立於體驗和感覺經驗的對象,兩種價值情感的例子是,存在於特定對象的快樂體驗和對對象存在的悲傷體驗。其對象理論主要在《論文集》2卷(1913—1914)和芬德萊的《邁農的對象理論》(1933)中,其他重要著作包括《論可能性和或然性》(1915)和《情感顯現》(1917)。埃倫菲爾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1859—1932)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並對價值理論作出重要貢獻,2卷本《價值理論體係》(1897—1898)從心理學上將價值概念看做欲望的功能,人們在各種對象上所設置的價值成為社會的和個人的倫理觀的基礎,其他與價值理論有關的著作包括《倫理學基礎》(1907)和《性倫理學》(1907)。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1942—1906)強調無意識心理的中心作用,力圖調和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將黑格爾理性樂觀主義和叔本華悲觀主義結合起來,被20世紀哲學看做虛無主義,《價值論綱要》(1909)中第一次在著作中使用“價值論”一詞。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frberg,1863—1916)應用心理學奠基人,力圖將心理學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得到詹姆士的賞識。厄爾本(Wilbur Marshall Urban,1873—1952)美國哲學家,其所著《評價:其本性和法則》(1909)一書是第一本英語價值哲學論著。培裏(Ralph Barton Perry,1876—1957)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中新實在論的創始人,力圖提煉和發展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價值的一般理論》(1926)為價值理論研究的力作,後來在《價值的領域》(1954)中歸納了價值的八個領域:倫理、宗教、藝術、科學、經濟、政治、法律和習俗。在價值哲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西方哲學家對其中一些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1)有關價值分類問題,有學者將價值區分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所著價值論著作主要有《人的本性與行為》(1922),《評價理論》(1939)。更多反對這一區分;其他哲學家如劉易斯(C。I。Lewis,1883—1964)美國邏輯學家、認識論家和道德哲學家,其價值論著作有《知識和評價的分析》(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