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西安醫學院人文科學係副教授)
哲學作為人對世界的一種獨特的觀念把握方式,為人類提供理論思維。各門具體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為社會提供確定性認識,為社會規範提供科學依據。而哲學則進一步凝結著科學中最核心、最精華的東西,形成以哲學理性為特征的理論思維,反過來又深刻地影響著科學思維。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但是理論思維無非是才能方麵的一種生來就有的素質。這種才能需要發展和培養,而為了進行這種培養,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辦法。”
人類積累的科學知識是哲學思考的根基,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分析、綜合、批判和反思,給人智慧,使人聰明。但哲學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倫理等在內的整個精神文明的發展,就不可能有以此為思想素材的哲學的充分發展。全部精神文明與哲學的本性都是相通的,是內在地聯係著的。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裏。”“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概括了社會精神文明的精華部分,把日常認識和科學認識上升到哲學認識的高度,從而抓住了它的靈魂、本質或核心,使人們的思想境界發生質的飛躍。因此,哲學是精神文明較高的發展層次或階段,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結晶。任何文明的社會都不能沒有自己的哲學,任何高度文明的社會都不能沒有高度發展的哲學。真正的哲學總是反映自己那個時代的精神的精華,並促進一定時代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在當代,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堪稱“時代精神的精華”的真正的哲學。
從人類精神文明中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內在聯係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在於,一方麵哲學社會科學以社會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方麵為研究的對象,成為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自覺意識和理論指導;另一方麵哲學社會科學與同屬精神文明科學文化方麵的自然科學的發展息息相關,並且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社會作用作為社會曆史現象本身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因而不僅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也促進自然科學的進步。
縱向考察科學發展的曆史,不難發現,今天意義上的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經曆了一個由整體到分化,再由分化到整合的辯證發展過程。在古代,人類科學知識呈現整體性的特點。社會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一起被包容在作為“知識總彙”的哲學中,既無門類之分,更無學科之別。我們很難認定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是純粹的哲學家還是純粹的科學家,也很難斷定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究竟屬於科學還是屬於哲學。古代社會的神權是既反科學精神也反人文精神的。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是在經曆了中世紀的黑暗之後,從神學和哲學的母體中分離開來,經過不斷的“自我完善”才逐漸形成的。在近代,科學明顯呈現分化的態勢。從歐洲文藝複興到19世紀末現代科學誕生之前的數百年間,科學經曆了三次大的分化,首先是自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然後是社會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進一步則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各自學科的分化。到19世紀上半葉,這種分化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細的程度,而且越分越細。然而科學對象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製約著學科的分化,“分久必合”,在當代,科學學科的發展又顯現出整合的特點。
科學研究的共同使命是探求事物本質和內在聯係。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本質上都是科學探索,二者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征:它們從根本上講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的;都是對人類的生活、實踐、需要及其主客觀條件的認識和理解;都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受到社會曆史發展狀況的製約;都在思想的探索中體現出求實、創新和理性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結合並不是簡單的聯係,而是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馬克思非常重視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他曾經說過,共產主義就是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一。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分化有曆史的暫時性,“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曆來有結成聯盟推動精神文明乃至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傳統。在當代,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正在結成服務於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聯盟,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越來越呈現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這種一體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