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不甘心失敗,一麵假意與中國議和,一麵積極備戰準備卷土重來。和談從萬曆二十一年九月起,延續了三年。日本要求朝鮮政府允許日本占領朝鮮南部四道,並宣誓永不背叛日本,朝鮮王子和大臣各需一至二人到日本做人質。這些無理要求遭到了斷然拒絕,和議最後破裂。然而這時的朝鮮政府由於黨爭和日本間諜的滲透作用,一度罷免了李舜臣,繼任者貪汙腐化,防備鬆弛。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夏,豐臣秀吉又派軍從水陸兩路進犯,占領海軍要塞和南部各地。李舜臣被重新起用。李舜臣在和談期間並沒有被日本侵略者的談判迷霧所迷惑,始終堅持積極整頓海軍,趕造兵船槍炮,培訓指揮人員。雖然一度遭奸人所害,鋃鐺入獄,但是在國家危難當頭之時,他毅然臨危受命,重整士氣。同年9月16日,李舜臣在鳴梁海峽以戰船12艘應戰由330艘戰艦組成的日本大艦隊,殲滅日軍4000人,保住了全羅、忠靖兩道,鼓舞了軍民的士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鮮。統帥邢玠兵分三路,迫使日軍退守朝鮮半島的南端島山。這時日軍盤踞朝鮮半島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處,戰線長達千餘裏,士兵疲於奔命,供應不足,厭戰情緒高漲。日軍與明軍交戰往往“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愈來愈多。日本國內普遍怨恨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在滿腔懊喪中病死。十一月,在東南海岸露梁海戰中,雙方投入了主力艦隊進行殊死決戰。李舜臣親自駕船擂鼓,率龜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璘見狀急忙上前援助。年已70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殺敵無數,所駕戰船不幸起火,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璘殺出重圍,趕來救援。李舜臣不幸中彈,傷重垂危,他不許聲張,把軍旗交部下代為發號施令,繼續戰鬥,直到勝利。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完全孤立,隻好倉皇逃竄回國。
在這場衛國戰爭中,朝鮮軍民不畏強暴,英勇抵抗,在中國軍隊的大力支援下,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維護了朝鮮民族獨立,譜寫了中朝人民聯合抗敵的凱歌。
發端於宮廷政變的改革
公元645年(日本皇極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宮廷中發生了一場政變。中大兄皇子聯合大臣中臣鐮足領導的革新派,消滅了蘇我氏貴族勢力,廢除皇極天皇,擁立孝德天皇即位。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奪權鬥爭,而是革新派和保守派的一場戰鬥。
日本位於亞洲東北部,是由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4個大島和3000餘個小島組成的國家。公元前1世紀——公元2世紀期間,列島上出現了100餘個小國,相互爭鬥不已。公元3世紀以後,在今天的本州中部奈良一帶興起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大和。憑借肥沃的土地、汲取的大陸先進技藝和大批移民,大和不斷擴張。到4世紀時,大和國家不僅統治著日本列島的關東以西大部分地區,還染指朝鮮半島,占據半島東南端的任那(伽椰)地區,控製了輸入大陸文化的重要通道。至5世紀初,大體上統一了日本本土。其君主稱“大王”,後改稱“天皇”。奴隸主貴族稱氏姓貴族,因為每個奴隸主集團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氏族名稱,而且還有表示等級高下的姓。日本居民以大和貴族為中心逐漸形成大和民族。
大和國家在擴張過程中,不斷占有周圍的土地和人民,並將其分配給皇室成員和大貴族。大和國家把土地分為屯倉和田莊兩部分,前者屬於皇室,後者屬於貴族。同時勞動人民也被分成兩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隸,主要用於家內勞動;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於生產勞動。在大和國家向外征服的過程中,一般保留被征服地區的部落組織(稱為“部”),居民稱為“部民”,中、朝移民和少數罪犯也被強製編成部。部根據勞動分工,專門從事某種生產。從事農業生產的稱作田部、米部,在手工業或其他行業從事生產的總稱品部,在品部內又按照行業的不同分為衣縫部、鍛冶部等。部民有自己的家庭、生產工具和少量的財物,但沒有人身自由,在氏族長的率領下為主人服役並納貢,全部剩餘產品歸主人所有。主人不得隨意殺害或買賣部民,但可以把他們作為禮物送給他人,具有種族奴隸的特征。部民在殘酷的剝削下過著悲慘的生活,於是許多人就逃入山林,或是武裝暴動。在貴族和部民之間則是大批平民,他們的地位由於財產的變化也在發生變化,時刻有淪為部民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