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2月19日,亞曆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廢除農奴製的特別宣言》,其主要內容如下: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幹涉他們的生活,但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係依然存在;農民獲得“解放”時還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贖金的1/5到1/4,由農民以現金交付地主,其餘部分由政府以有息債券墊付,農民在49年內逐年計息還清。
隨即頒布的《關於農民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法令》,是俄國廢除農奴製改革的主要法律文件之一。從這次改革的結果可以看出這個文件的實質:一、這次改革解放了2250萬地主農民,但是地主土地占有製仍然保存下來。二、在改革中農民的土地被宣布為地主的財產,農民隻能得到法定數額的份地,並要支付贖金。贖金主要部分由政府以債務形式付給地主,再由農民在49年內償還政府。根據粗略統計,改革後,貴族擁有土地7150萬俄畝,農民則隻有3370萬俄畝。改革中地主把農民的土地割去1/5,甚至2/5。三、在改革中,舊的徭役製經濟破產,但農民仍受著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奴役。在簽訂購買契約前農民還對地主負有暫時義務,即為使用份地而對地主暫時負有一定義務,交納代役租或服徭役。農民為了贖買土地而交納的贖金大大超過地價。農民交給政府的贖金有19億盧布,而轉歸農民的土地按市場價格僅值5億盧布。這就造成農民經濟的破產,使得大多數農民還像以前一樣受著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奴役。
俄國農民在分得土地之後,除了要交納土地稅、繳付贖金和國家墊付贖金的利息以外,還要負擔地方行政機關新征收的各種捐稅。為了交納贖金和各種捐稅,農民無論如何都需要錢,所以隻得無可奈何地接受高利貸者的苛刻條件。而投機商則乘機以低價收購糧食、高價出租土地的方式殘酷地吮吸農民的血液。此外,隨著現代工業的出現,商品經濟以其不可阻擋之勢衝擊著農村公社自然經濟的基礎,造成了俄國公社農業和手工業的破產。因此,俄國農村公社土地製度的兩重性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
這次農奴製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它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結果是在一定程度上為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從此,資本主義逐漸在俄國占據了統治地位。農奴製的廢除,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從羊到狼的轉變——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後半期,繼歐洲和美洲的資產階級革命之後,亞洲的日本也出現了一次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全麵革新運動。這場以推行資本主義新政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新運動,開始於明治年間,所以史稱“明治維新”。
日本過去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這個國家號稱“神國”,是所謂“諸神保護的國家”。天皇就是神的化身,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忠君報國”、“效忠天皇”的思想一直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準則。
到了1603年,德川家康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取得了“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江戶設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統天下。當時幕府將軍把持著全國最高土地所有權,直轄約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1/4,是當時最大的封建領主。並且,還掌握著全國的商業城市和礦山,壟斷著對外貿易,控製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義上是“大將軍”,實際上自稱“大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大權獨攬,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裏。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德川幕府任意掠奪土地,建立自己的軍隊,由武士組成,他們一般都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殺死平民可以不受懲罰,是幕府將軍統治人民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幕府將軍又按照“士、農、工、商”四民的次序,把農民等劃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級身份製度的嚴格限製。另外,還有30多萬被稱做“非人”和“穢多”的賤民,他們被排斥在士、農、工、商之外,過著悲慘的生活。
幕府一方麵拚命鼓吹迂腐的儒家思想,尤其把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演說定為國學,禁錮人民的思想,壓製他們的反抗情緒;另一方麵,推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把整個日本嚴密地封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