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主很遺憾地眨巴著眼晴,再三撫摸著臉頰說:“是蘇吉亞嗎?不必多禮啦。不過,真沒想到臉上沾了墨。”
蘇吉亞忍著笑道:“殿下,那是我的策略。我一說殿下臉上沾了墨,其他人就會疑惑地看殿下的臉,所以我才那麼說,果然不出所料,大家都看正中間的人的臉,於是我馬上知道你是殿下了。”
五個少年忘記自己輸了,異口同聲地稱讚蘇吉亞的聰明和妙語。
真正聰明的人的智慧不僅僅在於語言上,僅為爭一時的口舌之快。語言是思維的反應,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反應過來,然後予以反擊。
少說話,尤其是當著比你強的、陌生的,或比你有經驗的、有見解的人在座的時候,因為如果你多說了,你便同時做了兩件對自己有害的事:第一,你顯示並揭發了你自己的弱點與愚蠢;第二,你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及經驗的機會。
——黑格爾
諸葛亮設計激周瑜
三國時代,風雲際會,群雄並起,英豪輩出。
話說當日,曹操平定了遼東,回到冀州。一天,兵士們從地下挖出了一隻銅雀,便獻給了曹操。謀士荀攸看到了,就向曹操祝賀,說:“古代舜的母親夢見一隻玉雀飛到懷裏,生下了舜。現在丞相得了銅雀,一定是大吉大利的征兆。”
曹操大喜,就叫他的兒子曹丕和曹植留在冀州,在漳水邊造一座銅雀台,左右兩邊,各造玉龍台與金鳳台,在空中架兩條飛橋,將三台連接起來,極其壯觀。曹操預備將來到這裏歡度晚年。
曹操還叫曹植寫了一篇詞藻華麗的《銅雀台賦》,賦中有這樣兩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曹操極其欣賞這篇文章,但沒料到就是賦中的這兩句話,像火星燃起了導火線般,引發了一場著名的大戰——赤壁之戰。
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在公元208年領兵南下,打敗了劉備,降伏了劉表。他攻下了荊州後又集中了水陸兩路人馬,號稱八十萬大軍,沿長江東下,威逼東吳投降。
而劉備則領了殘兵敗將退守長江南岸的夏口。他知道無力抗拒曹操,唯一出路就是聯合東吳,共同對敵。於是,他派了軍師諸葛亮到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前往江東,勸說孫權合力抗曹。魯肅便帶他前去會見孫權。
待到諸葛亮見著孫權,一看其碧眼紫髯,一表人材,心裏自知此人很難被別人所左右,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語去激他,方能完成劉備托付給自己的使命。
一番寒暄之後,孫權便問諸葛亮道:“曹兵共有多少?”
諸葛亮回答道:“馬步水軍,共有一百餘萬。”
孫權不信。諸葛亮便解釋道:“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軍二十萬;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萬;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萬;現在又得荊州兵二三十萬。如此算來,曹兵不下一百五十萬。我隻說一百萬,隻是怕驚嚇了江東之士。”
魯肅聽後大驚失色,一個勁地向諸葛亮使眼色,但諸葛亮卻隻裝作沒看見。
孫權又問:“曹操部下戰將,能有多少?”
諸葛亮說:“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不下一二千人!”
孫權道:“曹操有吞並江東的意圖,戰與不戰,請先生為我下決心。”
諸葛亮說:“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又新破荊州,威震天下。現在即使有英雄豪傑要與他抗衡,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裏。希望將軍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吳、越之眾與他抗衡,就不如早一點與其絕交;如果不能,為什麼不依從眾謀士的主張,向他投降呢?”
孫權道:“就如您所說的,那麼劉豫州為何不投降曹操呢?”諸葛亮說:“當年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罷了,尚且能篤守節義,不受侮辱,更何況身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的劉豫州呢。事業不成,這是天意,又豈能屈處於人下?”
孫權聽後,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後堂。東吳諸人都笑諸葛亮不會說話,一哄而散。魯肅也一個勁地埋怨諸葛亮,批評他藐視孫權。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他不問我,我豈能說?”魯肅聽罷,趕緊跑到後堂去告知孫權。孫權回嗔作喜,又出來與諸葛亮相見,並設酒宴款待。經過諸葛亮的一番實事求是的分析,孫權果然進一步堅定了抗曹的決心。
要說聯合東吳共同抗擊曹軍,諸葛亮他們還必須說服東吳的另一個人,那就是周瑜。
周瑜是江東主戰派的核心。但是,他在與諸葛亮相見時,卻故意反說宜降不宜戰。魯肅不知是詐,與周瑜當麵爭辯了起來。諸葛亮也裝作主張投降的樣子,然後說:“我有一計,既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也不必親自渡江,隻需要派一名使者,送兩個人到江北給曹操,百萬大軍就會卷旗卸甲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