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三寸之舌強於弩(1)(1 / 3)

泰王智斬緬王儲

古代中印半島盛行象戰。

公元1569年,泰國阿瑜陀亞王朝被緬甸滅亡。1584年,泰王子納黎萱在肯城自立為王。緬王聞訊,於1592年派出王儲帕瑪哈馬拔拉率兵討伐。納黎萱與其弟帕埃夏托薩錄在素攀府領兵迎戰。當緬軍剛剛進入泰軍埋伏圈時,泰國伏兵四起,緬軍陣腳大亂。然而此時,意外情況發生了。泰王兄弟所騎的象春情勃發,看到敵象四處奔逃,便立即追趕,一時間塵土蔽日。

待得塵埃落定,泰王發現自己已經陷入敵陣,隻看見緬王儲騎象率眾立於樹蔭之下。泰王飛轉腦筋,思尋脫身之計。很快,他計上心來,當即以言相激道:“你為何呆立在樹下,敢來與我決一雌雄嗎?良機莫失!”

當時,緬王儲若是一聲令下,其手下將士一定會蜂擁而上,泰王兄弟肯定會被殺掉或被俘虜,因為那時泰王身邊隻有數名隨從。然而,緬王儲也不是聞鳴鏑而戰栗之輩,聽到泰王的挑戰,心想,自己若不敢應戰,未免有失王威。因此,當泰王話音一落,緬王儲就催動自己的坐象向泰王的坐象撞去,撞得泰王坐象橫向緬王儲,王儲便乘勢舉刀砍去。泰王靈活地俯首閃過,但帽盔還是被砍破了。不過,泰王的坐象回過身來時反撞了一下緬王的坐象,使得其象也橫向了泰王。於是,泰王舉刀猛砍,正中緬王儲的右肩,緬王儲當即死於象頸之上。緬軍看到主帥已死,無心戀戰,便退兵而回。

此後150年裏,緬甸再也不敢染指泰國。

泰王靈活地運用了激將法,使敵人失去了常態,變得意氣用事,最後他轉敗為勝。

既然語言作為工具對我們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駿馬之於騎士,既然最好的馬適合於最好的騎士,那麼最好的語言就適合最好的思想。

——但丁

姑娘的帽子

一位衣著入時的姑娘碰上了幾個輕薄的男青年,其中的一個竟一伸手把姑娘的帽子給摘了下來。姑娘震怒了,但她沒有開口罵“流氓”,而是馬上冷靜下來,彬彬有禮地說:

“我的帽子挺漂亮,你以為是嗎?”

“當然,它和你這個人一樣,真美!”那個摘人家帽子的男青年答道。

這時,姑娘顯得更加大方有禮:“你一定是想仔細看看,好給你的女朋友買一頂吧?我想你決不是那種隨意戲弄人的人。”

“當然是這樣。”那個青年被姑娘的氣度和語言征服了,他紅著臉答道。

姑娘見他由輕薄到狼狽的樣子,又調侃地說:“請你不要買了。”

青年不解:“為什麼?”

“別人會給摘去的。”姑娘不無幽默地說。那個青年有幾分尷尬地把帽子還給了姑娘,並道了聲“再見!”他的那兩個夥伴也佩服地向姑娘點點頭,離去了。

姑娘勝利了。

讓別人能反過來處在自己的處境上考慮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上上之策。這位姑娘既沒有給自己和那個男青年難堪,又教育了他,實在是一位深諳說話藝術的人。

哲學生活在言詞中,而真理和事實則以遠勝於語言公式的種種方式湧入我們的生活。

——威廉·詹姆斯

農夫巧答乾隆問

乾隆皇帝一次帶領一班大臣,乘著龍船,沿衛河南下,到農村巡視。

乾隆倚身窗前,觀賞一路上的鄉村景色,看到路邊農民在田野裏耕作,牛羊在岸邊吃草。這種景色,以前隻在圖畫中見過。如今活生生呈現在眼前,真感到心曠神怡。

龍船繞過一座山,見到一處鄉村。乾隆想了解一下農村情況及民間有什麼疾苦,便召來一個在田間除草的青年農夫,詳細詢問。

湊巧這個青年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皇帝在京城裏閑得發慌,借著巡視名義,四處觀光。他千萬不能談真實情況,萬一惹惱了皇帝老兒,自己性命難保。於是盡揀好話說,樂得討個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