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匹馬的兩隻眼睛都不瞎。隻是那個偷馬賊夜裏把馬偷回去,就放在農場裏了,並沒注意馬的眼睛好壞。現在經華盛頓這麼一問,偷馬賊就真的以為馬一定有一隻眼睛是瞎的,便抱著僥幸的心理說:“馬的右眼是瞎的。”
聽到偷馬賊做出了這樣的回答,華盛頓連忙放開了蒙住馬右眼的手。大家一看,馬的右眼並不瞎。偷馬賊一看慌了,急著爭辯說:“我說錯了,馬的左眼才是瞎的。”
華盛頓看到偷馬賊上當了,心裏非常高興,便又放開了蒙住馬左眼的手。大家這才發現,馬的左眼也不瞎。
這下偷馬賊可傻眼了,但他還想狡辯,忙說:“我又錯了。”
“是的,你又錯了。”這時,警官說話了,“這證明了馬根本不是你的,你必須把馬還給華盛頓家。”
這個偷馬賊再也沒什麼可說的了,隻好乖乖地把馬還給了華盛頓。
於是,華盛頓一家高高興興地牽著馬回家了,而那個偷馬賊,也得了他應該得到的懲罰。
華盛頓的高明之處在於給別人先下了一個圈套,讓人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慣式去思維,最終露出了馬腳。他在語言和思維的智慧很是讓人欽佩。
甚至在最好的、最友愛的、最單純的關係中,阿諛或稱讚也是不可少的,正如同要使車輪子轉得滑溜,膏油是不可少的。
——列夫·托爾斯泰
查爾斯翻書認錯
英國牛津大學有個叫艾爾弗雷特的學生,因能寫點詩而在學校小有名氣,他經常在同學們麵前朗誦自己的詩作。
一天,艾爾弗雷特又在同學們麵前朗誦自己創作的新詩。有個叫查爾斯的同學說:“艾爾弗雷特的詩我非常感興趣,它是從一本書裏拿來的。”
這話傳到艾爾弗雷特的耳朵裏,他非常惱火,要求查爾斯當眾向他道歉。
查爾斯答應了,他說:“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講過的話。但這一次,我認錯了。我本以為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讀的那本書裏拿來的,但我到房裏翻開那本書一看,發現那首詩仍在那裏。”
諷刺的藝術在於明明退後一步,但是還是占領先機。查爾斯巧換概念,更加幽默地諷刺了艾爾弗雷特。
譴責後的鼓勵好比雨後的陽光。
——歌德
蘇秦辯忠信
戰國時期,蘇秦是一位有名的縱橫家,遊說各國,很有成就。蘇秦輔佐燕昭王,為燕國從齊國要回10座城池。可是當他返回燕國時,卻很受冷遇,沒有一個人去迎接他。
因一些人向昭王進了讒言,說蘇秦是個反複無常的人,他這一去齊國,準會被齊王收買,所以蘇秦回來之前,已被燕昭王罷了官。
蘇秦自然不服,於是找到了昭王說:“微臣本是鄉下小民,未立功時,您熱情待我,恩賞有加;今日要回了10座城,卻罷了我的官職。這一定是有小人向您講了我的壞話,說小臣是不忠不信的人啊!不過,說實話,小臣也確實有點不忠信。”
昭王一聽,很是吃驚,忙問道:“此話怎講?”
蘇秦回答說:“大王知道,曾參以孝順聞名,尾生以忠信著稱,伯夷以忠於亡君而受人稱讚。可是若讓這三人來輔助大王,大王會以為如何呢?”
昭王笑了笑說:“有他們三人,那就足夠了!”
蘇秦說:“那可不見得呀!要是都像他們,就不會有人來輔佐您了。曾參為了盡孝,日夜不離父母,哪能背井離鄉來燕國?伯夷為了忠於滅亡的商朝,寧肯餓死在首陽山,哪能替你出使齊國?尾生講信用,跟一個姑娘約會,姑娘沒有來,大水先到,他寧肯抱著柱子淹死也不躲避,他哪裏能替你到齊國去辦事情?他們看中的是個人的名聲,很難為國家出力!”
蘇秦接著很有感慨地說:“小臣還有老母親在沈陽,我投奔你,就沒有受那些忠信的束縛,在我看來這才是最大的忠,哪裏想到這反而得罪了大王呢?”
燕昭王搖了搖頭說:“怎麼可能呢?哪會有因為忠信反倒得罪人的事呀!”
蘇秦說:“從前有個鄰居,男主人出遠門謀生,女主人有了外遇。當男主人即將回來時,女主人準備了毒酒。男主人回來後,女主人讓女仆給倒酒。女仆知道酒有毒,讓男主人喝了,等於殺了男主人;揭發實情,又怕被趕走。於是就心生一計,假裝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酒全灑了,男主人大怒,責打了女仆。大王想想,女仆本是好意,她這一摔,既保了主人,又保了主母,這麼忠信但結果如何呢?不是反倒挨責打麼?”
燕昭王聽完後,頻頻點頭,忙道歉說:“是我聽讒言的過錯啊!”他馬上決定恢複蘇秦的官職。
在勸說他人時,要掌握先順後逆,或順中有逆的原則,循循善誘,使對方進入預設的“方陣”之中,從而改變原來的決定。
將自己的熱忱與經驗融入談話中,是打動人的速簡方法,也是必然要件。
——戴爾·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