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向西北,山勢依然很高,但山頭地勢平坦,沒有山峰,儼然是高山上的一塊平地。那就是神農城的遺址所在!曆代相傳,神農得嘉穀於此,始教耕種,名為井子坪,又稱五穀畦,當地百姓則管它叫尖草坪。因為是兩塊相連的坪地,還有叫它東放馬場,或西放馬場的。於是,我們又下溝、上山,向井子坪攀去。
先是去看了井子坪下的神農泉,這是相距約二十米的兩處泉水。當地鄉民又稱它為黑龍潭和白龍潭。對此,古籍多有記載。晉陳璣的《上黨記》載:“神農廟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為神農井。”北魏《風土記》雲:“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泉。”南宋王應麟的《寶海》則曰:“上黨長子縣有神農井,在炎帝廟西五十步,石泉二,清一白一,味甘,名神農井……”如今,神農泉依然清澈見底,周邊用磚石圍砌,上麵有水泥抹過的井口。據說,這裏還是古時當地鄉民天旱時求神祈雨的地方,潭邊立有標記小碑,碑麵上青苔斑駁,足見年代之久遠。
神農城遺址——井子坪,這片高山頂上的平地,十分開闊。遍地雜樹繁花,芳草萋萋,真是一塊放牧的好地方。難怪鄉人叫它放馬場呢。據明人朱載堉的遊記記載,這裏的兩塊坪地,小坪周八十步,“西北接連大坪,周四百六十步,上有古城遺址,謂之神農城。城內舊有廟,今廢”,說明明代時,神農城中的神農廟已經毀沒。
漫步井子坪,我們竟覓到了幾枚磚瓦殘片,年代難考。這是又一處神農廟。這裏確實曾有過一個鍾磬和鳴、香火繚繞的鼎盛時代。至於當年的廟宇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怕是已經很難叫人想象了。
“五穀畦”何在?炎帝的“試驗田”在哪裏?今天當然也無從尋覓。我們可以設想,當年炎帝從數以萬計的漫山遍嶺的植物中選擇五穀,曆經千辛萬苦,是何等艱難!選來的植物哪些可供人食用,又如何耕種、培植、收獲,不經過試種怎行?這“五穀畦”當然也就是他的“試驗田”了。
這時,我們站在井子坪,向東南眺望,在距此不遠的半山坡,今高平市境內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另一座舊廟的廢址。廟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始建,初名定國寺。隋朝末年毀圮。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改名清化寺。廟宇在解放後又毀。但我們從資料中獲得的此廟的一篇碑文,記述了炎帝含辛茹苦教民種五穀等事跡。碑為唐代時所立,文中曰:
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攝提紀歲之後,燧人化火之前,穴處巢居,茹毛飲血,爰逮炎黃宇,道濟含靈。念搏殺之虧仁,嗟屠戮之殘德,尋求旨味,以替膻腥。遍涉群山,備嚐百草,居斯一所獲五穀焉。記此靈奇,顯其神異。石類羊首,遂立為名。於是創製耒耜,始興稼穡。調藥石之溫毒,除瘵延齡;取黍稷之甘馨,充虛濟眾。人欽聖德,號曰神農。曆代崇恩,峰亭亨廟……
一通石碑,詳盡地記述了炎帝在上黨羊頭山嚐百草、種五穀、製耒耜、興稼穡的業績。
一篇碑文,把炎帝久遠的故事從漢、晉、唐、宋,一直講述到今天,為世人所共知。
上黨地區,自古為炎帝神農氏神話傳說的密集區。有關炎帝的遺址隨處可見。此刻,我們站在羊頭山頂,舉目四望,西邊山勢連綿,約三十裏處有一雙峰凸起的地方,那就是著名的發鳩山,就是炎帝之女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化為精衛鳥後,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東海的地方;由此往東不遠處,就是長治縣的黎嶺,又名羊頭嶺,是傳說中炎帝在此“日中為市”,建立耆國的地方;再往東與長治縣雄山相連,又折轉向北的就是群峰起伏的百穀山,這是炎帝獲嘉穀,教農耕,完成了人類由漁牧向農耕偉大曆史轉變的地方。如今,高高的百穀山上矗立著一尊高三十九米的炎帝銅像,為亞洲之最。神農炎帝,手捧嘉穀,氣宇軒昂,屹立於山巔,成為今人憑吊人類始祖的地方。
山風又掀起了滿山林濤的喧鬧,羊頭山仿佛在我們麵前變得更加鮮活,令人心曠神怡。山還是這座山,太陽還是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前的那輪太陽,但曆史在前進,時代在前進,先祖神農為民造福、百折不撓的精神,永遠在感召和激勵著今天炎帝的子孫們,鼓舞著他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建功立業,以無愧於先祖,也無愧於後人。
法興寺乃千年古刹,位於縣境南部的翠雲山南坡,是長子縣首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唐代石舍利塔、燃燈塔和宋代彩塑十二圓覺像精美絕倫、無與倫比。相傳朱元璋少年時曾在此為僧,每逢朱輪值打掃佛殿時,朱說聲“抬腳”,眾佛像就會將腳齊刷刷抬起來……不過,《明史》確鑿地記載朱皇帝出家於安徽鳳陽皇覺寺,看來,這段曆史的真實極有可能是當年朱重八雲遊時在此掛單做過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