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踏雪造訪法興寺狄赫丹(2 / 2)

法興寺第二絕便是燃燈塔。燃燈塔亦名長明燈,是佛教的六種供具之一。如今的燃燈塔已被重點保護,透過整體罩於塔身外麵的玻璃罩隱約可見其上的文字。俯身於塔前仔細辨認,可見其海棠須彌座束腰處題記“唐大曆八年清信士董希璿……於此寺敬造長明燈台一所”等字樣。唐大曆八年(773年),屈指算來,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縱觀燃燈塔,通體青石雕造,總高度2.04米,形製秀古,精巧玲瓏。塔身上的浮雕,鑿磨細膩,刀工嫻熟,是極其珍貴稀有的唐代浮雕藝術品。當年,也許信士董希璿在佛教興盛的唐代隻是為了還一個願,就請工匠雕琢了這所燃燈塔,他哪裏會想到,時隔千年之後,後人會從塔上的雕像中讀出唐代浮雕、建築、宗教、音樂、服飾等諸多藝術信息呢!

宋塑佛像是法興寺的第三絕,這就是30多年前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佛像。這些精美絕倫的佛像依然慈眉含笑,那平和的目光穿越了千年,似乎看透了塵世間的紛繁複雜……此刻,我又一次站到他們麵前,他們那慣看大千世界的目光,不知是否還記得30年前一個落難的懵懂少年被驚嚇逃離的背影?此刻,那個少年帶著或悲或喜的人生體驗再次站到了大殿中間,麵對著圓覺殿中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尊者,麵對著文殊、普賢二位菩薩,麵對著分列兩側的十二圓覺,靜靜地接受著佛們的審視。雖然依舊孤零零,可已沒有了少年的膽怯,隻希冀自己突然之間有一個頓悟,能與麵前的一尊尊智者有一個精神上的溝通。

我想,也許就是眼前的佛尊們護佑了30年前的那個無知少年,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腳踏實地地走到了今天,並且對世故人情有了一份坦蕩和坦然。如是,事隔30多年後,我在這個雪日為一家媒體約寫專題而再次造訪法興寺,也算還了一個心願吧!

史料上說,宋塑唐韻的十二圓覺像尤為有價值。十二圓覺像雕塑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盡管為宋時塑像,但卻保持著唐代的風韻。十二圓覺像個個神態莊重飄逸,造型優美逼真,似乎隻要嘴唇輕啟,就會有許多人生的哲理脫口而出;那色彩柔和的服飾裹著豐潤的軀體,流暢的衣紋隨著門口鑽進的陣陣寒風而靈動起伏,恍惚間就要站起身,款款走到我麵前,對我作一番人生的教誨……

我本愚鈍,立在一尊尊覺悟者之間,我似乎感覺到漫漫人生路途之上的人性光芒。

退出大殿,感覺周身清明透徹起來。

返程時,遙望著雪霧彌漫的慈林山,我的思緒又回到現實中——盡管法興寺是在十多年前整體搬遷過來的,離公路近便,其保護措施也非常完善,但我就是忘不掉30年前在慈林山舊址處的那個法興寺。那裏群山環抱,氣氛幽靜,在山風吹來的時刻,風鈴叮咚作響,確是一個讓人忘卻紅塵的好地方。

隻可惜,越來越物質的社會,使得人們欲壑難填,毫無節製的挖采,把好端端的山竟挖陷了——人禍乎?人禍也!

水上公園位於長子縣城最北端,公園集曆史、文化、山林、湖濱、濕地、島嶼等景觀於一體,是一綜合性城市公園。園內綠樹蔭蓊,鳥語花香,水光瀲灩,環境幽雅,是小城居民首選的休閑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