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故鄉是布村(2 / 2)

故鄉憑借地處潞州至澤州、高平的官道要衝,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官道是官方修築的黃土大道,就當時而言,相當於現代的高速公路。古代交通落後,主要靠人力肩挑、獨輪車推、騾馬車拉和駝隊駝運,行走官道自然省時省力。民國時期開通白晉公路之後,更給鎮子的發展帶來機遇。南北客商、塞外駝隊,搭幫結夥,常在此歇腳打尖,進行買賣交易。有的看好市場前景,幹脆長駐設店開號。這樣,南方的絲綢、茶葉,蒙古塞外的皮毛和藥材,得以順利地進入本地區。同時,上黨的特產,如潞酒、潞綢、潞麻、黨參、鐵器等製品,也隨南北商賈銷往長江以南和塞外大漠,取得了外商與潞商的互利雙贏。據《潞州誌》載,鎮上的集市遠在明代時就很有規模了,每逢一、四、七均有集會。古鎮商貿的繁榮與發展,給周邊鄉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從而使鄉民自覺不自覺地積極參與進來。明代時已是境內僅次於鮑店鎮的糧食集散地。長子素稱米糧川,毗鄰的長治縣也是農耕為主,長治、長子南半縣的糧食經鎮上的商號收購再打躉轉運外地。糶糴自願,買賣自由。長治縣蔭城鎮的鐵器,平順、壺關的黨參,潞城、陽城的瓷器,襄垣的缸盆,西府的堿、煙等等,也源源不斷運至鎮上進行交易。故鄉已成為本區域買賣興衰的寒暑表,成為帶動和活躍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離古鎮二三裏地的應城、龍塘村,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不僅儲量大、煤質優良,而且開采較早。清末民初,民族工業興起,有識之士紛紛投資開礦,興辦企業,應城嶺、龍塘山開采煤窯達五六個。古鎮街道上拉煤運炭的大小車輛,常是車滿為患。街道兩旁車馬大店林立,晝夜留宿,草料俱全。煤炭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冶煉、鑄造業的發展,布村、色頭、柳葉溝等村鎮生產的鐵器成為遠近聞名的行貨,同蔭城鐵貨一起聯手打造了上黨鐵貨品牌。故鄉既是當時的商貿活動中心之一,又是當時工業蓬勃興起之地。閑適優美的經商環境和篤厚誠信的經營理念,使故鄉日漸贏得信譽,繼而成為客商投資的熱土。清末民初達到鼎盛時期,鎮上當時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有京貨鋪、百貨鋪、鬥鋪、藥鋪、銀匠鋪、雜貨鋪、剃頭鋪、鹽店、酒肆和客棧,還有麻行、皮貨行、染坊、炮坊等,可謂百業興旺、百貨俱全。釀造業也十分發達,時有酒坊兩座、醋坊三家,還有餳坊、磨坊、熟食鋪、火燒店等食品加工作坊十餘家,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滄海桑田,故鄉曾經有過的這一切,像一束束炫目的光焰,已化為塵封的記憶。不過,當我們今天走進故鄉時,仍然可以透過一些殘存的信息碎片,感受到她昔日耀眼的輝煌。

民諺曰:“色頭村裏出死力,打鐵挖煤鬧戲班。”色頭村位於縣境東南部的羊頭山下,鄉民自古以唱戲聽戲為首樂,史載長子境內的落子劇種就早由該村引入。“窩”者巢穴之謂也,足見好這一口者乃群體而非個別也。存在即為合理,當一種愛好不拘時空不分男女老幼而成為共性時,那將是怎樣的一種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