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戲窩色頭(2 / 2)

舊時代,我們村的人大都不識字,但是人們頭腦中的曆史知識、曆史故事和曆史人物以及神話故事、神話人物卻不少,像楊家將、嶽家兵、樊梨花、薛丁山、徐達、包公和《三國》、《水滸》、《西遊記》中的故事、人物等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談論的話題。所有這些,大都是從學戲、唱戲、看戲中得來的。並於學戲、唱戲、看戲中,使人們崇尚與效法正義美好,譴責與撻伐邪惡霸道。故常有路遇不平憤而相助的義舉發生。所以外鄉人又給色頭人冠以“靠山紅”這樣一個綽號。

窩,也有窩的使命。我們色頭村既是一個戲窩,而且是一個曆史不淺的戲窩,當然也沒有辜負了窩之“盛名”與期冀。就像燕子窩裏育出一隻隻、一批批搏擊雲天的雛燕一樣,確實養育造就了迷則、發元、老全、榆青、金柱、懷盛、小鎖則、榆鎖、國貞、樓樓、臭孩、修房等優秀藝人。他們闖蕩四方,登台於萬人之前大顯身手。而在這些梨園之秀中,趙迷則堪稱獨占鼇頭的佼佼者。他演技精湛,唱腔獨到,形成了落子戲中的迷則流派,直至他所在的長子縣“新生劇團”改名為“五星劇團”之後,在長治一帶演出時,群眾還稱之為“迷則劇團”。

如今,色頭村這個戲窩還在,而且在黨支部書記趙富文的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下,更有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們不但繼承上演著古裝曆史傳統戲和新編古裝曆史戲,而且還排練上演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民兵的槍》、《酷情》、《明花賢》等現代戲以及豐富多彩的歌舞節目;不斷地造就和成長著一批業餘戲曲演唱家。還培養組建起一支素質良好的業餘演奏樂隊。他們不但在村中演出,活躍豐富了本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而且還不斷應邀於外地演出,在更大範圍內發揮了這個“戲窩”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要大聲呼喊:“色頭啊,我具有戲曲文化藝術傳統的故鄉,我要祝願您,祝願您的雅號——戲窩,叫得響亮再響亮些!”

韓坊村距縣城約十華裏之餘,傳說春秋戰國時齊國大將韓自、韓佑曾在此地紮營。韓坊堯廟約為元代建築,該廟碑文載:“夫唐虞乃五帝中允恭克讓盡仁孝有道之君。”《史記索引》載:“堯生於長子,都於平陽。”建廟祭祀其意不外乎弘揚上古帝君之風範,也因此,“此邦自古是堯民”的長子人對一代聖君更是多了一份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