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眨呀眨,我想與你說說話,我好想爸爸,好想媽媽,他們打工遠走天涯,可別忘了留守的娃。”這是揚州市著名詞作者劉心隆老師創作的歌曲《留守的娃》,感人的歌詞,動人的旋律,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揚州市邗江區的離鄉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許多年輕的父母告別年幼的孩子,遠離故土,在異鄉打拚。於是,校園裏有了這樣一個群體,平時見不到爸爸媽媽,隻能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過日子,他們就是“留守的娃”。
麵對這些留守孩子,揚州市邗江區的各位老師沒有袖手旁觀,他們紛紛行動起來,用各種方式為這些“留守的娃”留住溫暖,守護成長。
學校就是最溫暖的家
12歲的張尉是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心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也是一名留守兒童。得到全校五年級作文競賽一等獎的獎狀時,他說:“我多麼希望爸爸就在我的身邊,能分享我的喜悅,我多麼渴望和爸爸擁抱啊!”
留守的娃並不一定都是孤獨的,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中心小學六(3)班的陳飛說:“前不久,我爺爺不幸被大卡車撞傷住進了醫院,奶奶要去照顧他,我家離學校很遠,那段時間就沒人接送我回家。老師知道情況後,每天早晚騎電動車接送我,我坐在老師的車上,感覺她就像我的媽媽一樣。同學們也在我煩躁、焦慮的時候鼓勵我,幫助我。”
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的小記者胡妍露、王唐唐和張喆特意采訪了本校的幾位留守兒童,通過本次采訪,他們意識到,我們身邊原來有那麼多孩子不能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幸好身邊有關愛他們的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使他們的留守生活不再孤單。
徐瑞元同學說,平時生活和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會打電話問同學,有三四個同學和他住一個小區,他們經常一起做作業,一起玩遊戲。
孔旭穎同學的爸爸媽媽在日本工作,過年才回來。他周末會在家寫作業,還參加了假日小隊,老師經常帶他們出去活動。每年生日,爸爸媽媽都會打電話回家,他還可以上網通過視頻和父母聊天。
龔星馳是美琪學校四(2)班的學生,雖然父母也在外地工作,可他並不覺得孤獨,因為同學孫雨晨給他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周末,孫雨晨會在樓下大喊:“龔星馳,快下來,我們一起玩!”他們一起去圖書館看書,去遊樂場遊戲。過節時,孫雨晨還叫龔星馳到他家去做客,他的父母很熱情,一會兒給龔星馳好吃的,一會兒安排他和孫雨晨一起幹活,讓龔星馳的節日過得充實又快樂。
不但同學們很關照留守兒童,老師們也特別關照他們生活學習等各方麵呢!
一天,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小學的劉玉老師發現,班級裏反映孩子們心情狀況的“心情樹”上突然冒出了一個“黑果子”,原來,小王每天寫完作業就看書,以至連飯都忘了吃,奶奶以為她是看閑書,埋怨她這麼大了,不知道幫家裏做點事,祖孫倆就這樣產生了矛盾。
劉玉老師先肯定了小王愛閱讀的熱情,但讓她要注意時間安排,提醒她理解奶奶,最後還和小王的奶奶電話溝通幫助解決矛盾。第二天,小王的心情好多了,紅果子又掛上了“心情樹”。
丹丹是邗江區實驗小學五(1)班的一個高個子女孩,父母不在身邊,她覺得非常失落,卜恩年老師發現後,就想辦法讓她多參加活動,希望她能開心起來。在丹丹的日記裏,她寫道:
我真高興啊!今天我和班主任卜老師參加了揚州市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大視野”的現場直播,見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劉心隆老師,我拉著劉老師的手又蹦又跳,劉老師問:“丹丹,那首《留守的娃》會唱嗎?”我點點頭。劉老師又說:“等會兒你要唱給大家聽啊!”直播的時間到了,我有點緊張,但是我努力克製自己,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大記者還送給我一份最大的驚喜——聯係上了我在天津的媽媽。雖然平時我經常和媽媽通話,但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當我抖抖索索地拿起話筒時,我還是流淚了,但我流下的是幸福的淚水。後來,大記者哥哥還送給我一個文具盒和幾本書,劉老師勉勵我要好好學習。
邗江實驗學校的徐愛春老師介紹,小雨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常常將右手食指放在嘴裏啃,也很少參加活動,看到孩子這樣,徐老師很心疼,於是徐老師在各方麵無微不至地關心她,鼓勵她,讓她幫著拿作業、發作業本。徐老師還與其他科任課老師約好,不公開點名批評,發現她有進步時及時表揚。有一次,班級舉行“故事大王”擂台賽,小雨不願意挑戰,最後在大家的鼓勵下,終於鼓足勇氣上台了,而且表現得還不錯。徐老師表揚了她:“小雨真棒,講故事這麼好,相信她會越來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