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語和第一語習得的異同點探討(1 / 2)

第二語和第一語習得的異同點探討

文史縱橫

作者:胡曉霞

【摘要】文章回顧了關於語言習得方麵的各種觀點,係統地陳述了第一語習得與第二語習得之間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從而發現規律,幫助英語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當中有的放矢,為英語學習者建立一個良好的語言習得環境,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關鍵詞】第一語習得;第二語習得;異同點;英語教學

語言是人類的天性,之所以用“習得”這一詞彙來形容語言的獲得過程,就在於它的內在天生性,語言的習得就像人類的各種器官一樣,是與生俱來的,隨著“營養素”的積累,最終發育成熟,所以隻要生理正常的兒童都可以自然的習得一門甚至多門語言。因此語言的“學習”不同於其他的技能,這是隻有人類才具有的天性。而這其中第二語的習得很顯然與第一語即母語的習得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因此理解了第二語習得與母語習得之間的異同之後就能更好的了解第二語習得的一些特殊性,最終更好的理解第二語習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了。

一、語言習得理論回顧

半個多世紀以來,語言學家、心理學家針對語言習得存在著很多爭論,而且在語言學家內部或者是心理學家內部本身就存在很多爭議。下麵將就重點幾個語言習得理論成果進行回顧與討論。

1、關鍵期假設

Ellis(1999)認為:關鍵期假設在人的大腦發育成熟過程中,存在一個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內,語言能夠自然地習得;但是在超過該階段期後,大腦不再具有這種能力。當然,這個關鍵的階段具體所指的時間段存在著一些爭議,而且人類個體之間也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別,但是總體來說,一般認為關鍵期是指從出生到青春期之間這段時間,而其中的1到5歲尤為關鍵。

2、普遍語法和語言生成機製

普遍語法是喬姆斯基提出的一個理論, 喬姆斯基認為普遍語法是一切人類語言必須擁有的原則和條件體係,人類能夠習得語言,是因為人類的大腦與生俱來具有“普遍語法”這一體係。普遍語法不是具體指某一語言的語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所有語言所具有的共性以及特性。由於人類從出生後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所受的“刺激”不同,所以習得的母語語法也就不同。而人類大腦中就存在著這樣一個語言生成機製來接受外界的語言“刺激”,最終完成習得語言的過程。

二、第二語和第一語習得異同點

1、第二語和第一語習得的相同點

習得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需要掌握該語言的發音以及句法規則(文字係統在此不做考慮,因為文字係統的學習是可以後天掌握的,並且一個不會讀寫隻會聽說該語言的人,我們毫無疑問稱他習得了該語言)。無論是第一語習得還是第二語的習得學習者都會經曆一些相似的過程,從單個因素的發音到一個單詞或者漢字的發音,從一個詞到簡單句再到複雜句的規則掌握,第一語以及第二語習得者都需要經曆這些過程,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第二語與母語習得之間具有的相同之處。當然習得任何語言人們都需要置身該語言環境中,無論是母語習得者的自然語言環境,還是第二語習得者在課堂上身處的語言環境。

2、第二語和第一語習得的不同點

相同點之外,第二語和第一語習得的不同之處就更加明顯了。下文將就三大方麵重點展開討論。

(1)語言環境。在上文中探討相同點時剛剛說過語言環境這一點,在這裏語言環境又出現在了不同點的分類中,似乎有自相矛盾之處。語言環境這一點的確是有很多需要具體解釋的。

上文中曾經提到母語的習得是置身於一個自然語言環境下,換言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即是母語習得者的語言環境。如果第二語習得者身處母語國家僅僅是通過課堂來學習第二語,那麼首先課堂上的第二語環境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課堂上的老師的母語即第二語習得者的第二語;第二種課堂上的老師同第二語習得者一樣第二語是同一種,那麼這種情況下的語言環境就會有一個問號,因為質量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還有一個值得考慮的條件就是這兩種情況的語言環境都有一個時間的問題,第二語習得者置於第二語語言環境下的時間很短,根本無法與母語習得者的語言環境時間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