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代曆史為中心
朱萍夏慧玲
從與清代相關的諸多電視劇作品的主要內容來看,劇作在基本的時間設置上一般分三種情況:或以清朝某位皇帝在位期間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或以某段戰亂時期為背景,或以某個影響頗大的曆史事件為背景。不管哪種時間設置,都是曆史上實際存在過的某段時期。在劇作主人公的選擇上,很明顯地突出了兩種類型的形象:一者是跟帝王貴族、皇權宮廷有關的人物,一者是在民間或者中下層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傳奇式人物。從對這兩類人物的關注構思情節,或有意借某個重點人物反映曆史,或立意借某段曆史背景來突出某個人物,為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盡力擇取曆史上轟動一時的公案,或就某個至今未能順利解決的疑案表現自己的看法或設想,這在將收視率納入考慮範圍的電視劇作中似有一定的共性。
與清代相關曆史類電視劇作之題材內容在比較大的曆史題材範圍內,與清代相關的電視劇作有幾個集中表現的細化的題材,大致包括情感、國計民生、對真善美的關注等,這與劇作所選擇的有關人物經曆的切入點或觀眾的興趣點有一定關係。
一、情感,尤其是愛情的突出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有著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倫”基本的情感關係,人物的一生要不斷地處理這五種情感關係。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物質化因素的增多不會阻礙人們對情感的重視,情感主題也是影視劇作品具有靈魂的表現之一。在與帝王相關的反映清代題材的電視劇作中,《戲說乾隆》大概是杜撰性質最明顯的一部。關於乾隆南下江南的記載在正史中有《清高宗實錄》、《禦製南巡記》、《清史紀事本末》等。曆史上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南巡被他作為生平的事功之一。南巡的初衷在於解決諸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這是乾隆皇帝維係民心、整飭紀律、鞏固統治的策略。電視劇作以乾隆帝南巡為背景組織故事情節,雖也表現了乾隆皇帝探訪民情、懲治貪頑的成績,但觀眾可以明顯感覺到劇作的重點是表現愛情故事,並且有三段不同的跟乾隆皇帝相關的愛情故事貫穿整個劇作,且在演員的安排上每段故事的女主角都是趙雅芝。這種情節設置確實是“戲說”的成分明顯大於史實。除了曆史的成分,言情最突出,此外還有武打成分的加入。事實證明,這部獨具特色的宮廷劇非常受觀眾的歡迎,並以戲說曆史劇開山之作的地位啟迪了更多相關劇作的出現。另一部秘史宮廷劇的開山之作《孝莊秘史》也注重塑造富有真情的人物形象,以生動的情節刻畫了孝莊文皇後。孝莊文皇後是皇太極的得力助手,“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讚助內政,既越有年”。劇作對孝莊文皇後輔佐太宗皇帝的曆史貢獻也給予了表現,但孝莊文皇後與皇太極或多爾袞之間的情感故事貫穿了劇作的三分之二,這樣的分量也很可觀。可以說是在以描述孝莊文皇後“風流韻事”也即愛情糾葛為主的情況下,涵括了她的智慧和政治功績。
二、對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囯計民生的關注,有憤世之感
這主要是指表現清朝吏治混亂、貪頑橫行等不良社會現象的劇作。對於帝王,用以衡量他們是否賢明的標準很大程度上還是能否使國富民強,比如政策是否惠民。但在皇帝之下,有眾多等級的官吏,需要區分良莠,尤其是小地方的官員,與平民百姓的生活貼近,是否能奉公執法,關係到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與清代相關的諸多電視劇作都以此類事情作為契機,來表現當時社會中的混亂和不平,表現平民百姓的善良、正義,表現自己揚善除惡的美好期望。這一類劇作以擇取曆史上轟動一時的公案者居多。比如《楊乃武與小白菜》,直接取材於清朝“四大冤案”(名伶楊月樓案、太原奇案、張文祥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之一,此案曾轟動朝野、震驚全國。不管是史實或者劇作,都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晚清時吏治的腐敗,尤其是地方官員以公謀私的汙濁作風。縣令劉錫彤縱容兒子行傷天害理之事,後又因一己私仇混淆是非黑白將謀殺罪嫁禍於楊乃武,造成千古冤案。案發後不久,《申報》即進行了跟蹤報道,屢屢刊登文章;接觸此案的朝廷官員及文人都對此有所記錄;後來彈詞、戲曲、小說等相關的文藝作品迭出;即使是電視劇作品,也有不同的版本。所有作品都立意於為無辜之人伸張正義,對晚清的黑暗官場和腐敗的政治現象進行有力的控訴。文藝作品有其共通的精神內質,電視劇作與文學創作一樣,秉承著“憤世”的情懷。
三、對生活中真、善、美的關注和褒揚
與清代相關的電視劇作對此也有較多的表現,其中,從帝王到官吏到民間傳奇式人物都有比較典型的代表。
與帝王相聯係的主要表現他們的政治能略。比如《雍正王朝》,展示給觀眾的是雍正皇帝成為一代君王的過程。劇作中覆蓋了雍正皇帝一生中的大事,對其即位後的皇帝生涯有詳細的交代。他進行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官紳一體當差、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製度,向觀眾展示的是一個勤政、愛民、穩重、精明的帝王形象,褒揚的色彩比較濃。與此相類似的劇作還有《努爾哈赤》、《少年康熙》等。
與官吏相聯係的主要表現他們的清正廉潔的品質或其他實際的能略。如以古代社會重要的糧食問題為對象的電視劇作《天下糧倉》,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乾隆朝國庫糧倉的充盈與虧空所引發的一係列案件展開的,並在此背景下對刑部尚書劉統勳與倉場侍郎米汝成之子米河的一係列努力和成績進行了肯定和讚美,他們共同治漕弊、修運河、懲貪吏、破邪教、興新政,為充裕大清國糧倉付出了血汗。這與中飽私囊、以權謀私、是非不分的官吏形成強烈的對比。《大清禦史》更是在這種官場明暗的對比中塑造人物。清官的代表錢灃與一群貪官展開反腐敗的鬥爭,這其中的褒貶傾向是很突出的,最終弘揚的是正義的精神,主人公錢灃崇高的品質和氣度自有其人格魅力。在這類劇作中比較特殊的一例是《紹興師爺》,因為師爺非官而官,是中國古代政府部門的佐治人員。作為封建官場的一種現象,紹興師爺的發軔人物——鄔斯道能夠得到雍正皇帝的“鄔先生安否”的問候,可見其聲名卓著。劇作著重表現了紹興師爺的代表方敬齋才智傑出、為民請命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