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西方盟國對占領區進行了民主化改造,即所謂的“四化”方針,包括“ 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工業化”和“民主化”。“民主化”是“前所未有地、有計劃地、係統地用西方民主體製和價值觀改造德國,這其中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對德國的“再教育”。“非納粹化”是指二戰勝利後英、美、法、蘇四個戰勝國和德國民眾根據《波茨坦協定》等文件精神,於1945年到1950年開展的一項旨在德國境內清除納粹主義在政治、經濟、司法和文化等方麵的影響的運動。狹義的非納粹化內容按照《波茨坦公告》主要包括四點:解散納粹黨組織和法律,逮捕審判有罪的納粹分子以及將納粹狂熱分子解職。廣義的非納粹化包括消除納粹在德國社會的影響的各種措施和活動。從1945—1949年,美國一直想要盡力清除德國存在的納粹主義和軍事主義影響,“重新教育”德國,改革德國的教育體製。實際上,在冷戰期間,“重新教育”德國是“思想控製”和“洗腦”的同義詞,強製性地向德國灌輸西方的民主思想與意識。
美國戰後不僅控製了德國的經濟,重建了德國的政治機構,而且還在德國掀起了一場文化革命。美國最初的戰略目標是保證德國不會再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其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完全毀滅德國的軍事和工業潛力,而要從長遠觀點來看,則必須徹底改變德國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因此,美國認為,重新教育德國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可以使德國人接受一個非極權主義的世界觀,使他們逐漸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製度。美國人認為,納粹主義是一種心理疾病,隻有通過改變德國人理解和解讀世界的方式,才可以根除這種疾病(注:Uta Gerhardt。 “A Hidden Agenda of recovery : The Psychiatric Conceptualization of Reeducation for Germ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German History 14/3 (1996) p298.)。而為了與德國人的這種“扭曲的心理”作鬥爭,就必須教給德國人新的道德和政治範疇,使他們可以理解並且用此來改變他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看法(注:Benno Frank。 Deputy Director of Film, Theater, and Music Branch of ICD, “No Bread and Circus for Germany”, Military Government Weekly Information Bulletin 30 (23 Feb。 1946)。)。
在此情況下,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Office of Military Government for Germany US, OMGUS) 便開始采取行動。其新聞控製司(Information Control Division, ICD)具體負責控製美占區的德國民眾能夠接收到新聞的方式、途徑和內容。新聞控製司控製了各種媒體,包括電台、報紙、雜誌、電影、劇院、文學、音樂,通過各種途徑控製了美占區的文化生活,鼓勵健康的、民主的文化活動,消除那些與納粹主義、民族主義、軍事主義有聯係的文化活動。新聞控製司審查電影、電台以及報刊,清除那些在政治上不合時宜的個人和思想(注:Marshall Knappen。 And Call it Pea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7, p157-158.)。所有的大眾文化活動和娛樂都是為了重新教育德國民眾,消除納粹遺毒,貫徹新的思想意識。
最初美國並沒有重視繪畫藝術,並沒有將繪畫藝術作為實施美國的文化政策的工具,隻是責成軍方清除德國博物館和其他公共場所的“納粹主義或軍事主義”的藝術作品。結果,大約有8000件藝術作品被清除,運到了五角大樓(注:Gordon Gilkey。 German War Art。 Office of the Chief Historian Headquarters, European Command, 25 April 1947.)。新聞控製司為了確保在美占區展覽的德國藝術品不包含任何納粹主義的宣傳,對於藝術家們的創作進行了種種限製。藝術家們為了能夠繼續從事藝術創作或者展覽自己的作品,必須填寫政治審查表,隻有通過政治審查,證明已經與納粹毫無牽連的藝術家才可以經過注冊,繼續創作。藝術家們若要開辦畫廊,發表自己的作品、製作畫展的宣傳冊或海報,甚至分發畫展的邀請函等各項活動都要通過類似的審查。
起初,博物館、繪畫和檔案部都屬於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的經濟司,經濟司隻負責複原和歸還納粹德國從其他國家搶掠的作品,對在德國發展新的繪畫藝術並不感興趣。與美國的態度相反,蘇聯卻非常重視藝術在政治教化及重新教育德國民眾方麵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了在納粹德國時期繪畫藝術與政治的關係(注:David Pike。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the Soviet-Occupied Germany 1945-1949. Stanford Univers Press, 1992.)。1945年在蘇占區頒布的一項法令要求恢複蘇占區的文化生活,要使藝術與法西斯主義作鬥爭,重新教育德國人,令他們了解“真正的民主精神”(注:Erich Kuby。 The Russians and Berlin, 1945. London: Heinemann,1965, p335-336.)。因此,蘇聯采取了一係列積極舉措,支持和鼓勵繪畫藝術的發展,為德國藝術家們建立新文化中心,為他們舉辦展覽等等。
但是隨著冷戰開始,美蘇雙方各自加強了對自己陣營的控製,在德國占領區上演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戰爭也加強了。美國意識到,繪畫藝術是使當前的德國和其以往的曆史劃清界限,也是和蘇聯以及其德國占領區劃清界限的最佳選擇。於是博物館、繪畫和檔案部的職責由負責複原和歸還藝術品增加為組織畫展、提供展覽場所、邀請國際知名人士就繪畫藝術發表講座、為德國畫家提供資助,以及為他們聯係美國的博物館和展商等等。在戰後的德國,盡管經濟和政治改革很重要,但是文化政策在民主化進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德國藝術家的自發行為和美國的政策引導共同使藝術成為重新教育德國的工具。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除去美占區博物館中帶有納粹主義和帝國主義色彩的作品,禁止展出所有與第三帝國有關的作品。與此同時,不鼓勵那些表現大屠殺的創作,相反保護和鼓勵那些展示文化“重生”的作品。隨著冷戰加劇,美國開始打擊帶有反美色彩的作品,並且製定一些公開的政策鼓勵和加強美國藝術家和德國藝術家們的聯係,利用一些隱蔽的資助來鼓勵反共產主義的藝術創作。
美國的政策首要目標是要克服德國在第三帝國時期形成的孤立主義,將德國占領區與西方世界聯係起來,同時加強德美之間的文化聯係。到了1947年,重建德國文化已經成了一個公開的政治指導思想。(注:Military Government Regulation #1”, 18 August 1947. Quoted in Edith Standen Nemo to Craig Smyth, 13 November 1947.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dith Standen Papers, Box 1.)
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的文化官員們認為,為了重建一個民主化的德國,需要建立新的民族認同,而這種認同需要純粹的 “德國性”的元素。在1947年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的教育和文化關係處所準備的《重新教育德國的長期政策的聲明》中寫道,“已經啟動了一個重新建立德國文化生活的項目”。“全國範圍內的文化複興”被認為是重新教育德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德國的文化傳統和德國“對文明的貢獻”將會給德國人帶來“自尊”和民族自豪感(注:“Long-Rang Policy Statement for German Reeducation”, Landesarchiv Berlin: OMGB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ranch, Box 14-3, Folder 3, July 1947.)。
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的文化政策促進了德國現代藝術的複活,但是其政治意圖卻遠遠超過其美學考慮。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的文化聯絡員雷曼·霍普特(Lehmann Haupt) 在1946—1947年間訪問了許多德國文化名人,最後得出結論,德國民眾傾向於文化民族主義和孤立主義,拒絕現代藝術,因此,德國還有很強的納粹偏見和意識形態,尤其是學生和青年人對現代藝術的拒絕更表明了“重新教育德國”的失敗(注:Lehmann-Haupt memorandum to Howard, 12 Feb。 1947. MoMA: Lehmann-Haupt Papers, Box 7, Folder 2; Edgar Breitenbach and Theodore A。 Heinrich, “Major Activities of Museums and Fine Arts Sections”, 3 June 1949. NA: RG 260, Box 211, File MFA&A。 )。
1946年11月,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在美占區成立了一個小組,稱為“序言”(Prolog),這是美國文化政治的一個史無前例的實驗。組成和進行此項計劃的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官員們表麵上是以自己的私人能力在活動,以便使這個小組顯得是一個非正式的組織。組成這個小組的美國人挑選了一群德國藝術家,與他們定期見麵,目的是尋找潛在的、將來能夠領導德國文化的人物,並且鼓勵和引導這些人的個人發展和事業發展,但是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這些人物要同情美國對德國進行的民主化進程(注:Beryl Rogers McClaskey (ed。), Prolog 1: A Portfolio of Contemporary German Drawings and Prints Selected by a Group of American and German Residents of Berlin (Berlin: Gebr。 Mann 1947)。)。盡管“序言”聲稱與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並無聯係,但是實際上這個組織是在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重新教育德國的計劃框架內行動的。“序言”目的是“增加具有民主思想的德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其短期的目的是幫助德國藝術家渡過戰後的困難時期,為他們提供食物、衣物、進行創作所需的材料,以及友誼;其長期的目的是加強美國和德國占領區之間的文化聯係,使德國占領區更快地融入西方世界中來。這些美國人向德國藝術家們宣傳美國在文化方麵取得的成就,而在納粹時期德國藝術家們是無從得知這些信息的。熱情好客的美國人邀請德國藝術家們到自己家裏做客,討論藝術創作,決定如何資助藝術家,並且幫助出售他們的作品。通過“序言”, 這些受到美國駐德國軍事占領政府支持的藝術家們又重新融入德國藝術界,成為反納粹的現代德國藝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