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春,蔡元培在北大開始招收女生入學,開創了我國大學教育中男女同校之先河。
蔡元培早年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時,就反對尊君卑民,重男輕女的舊習,痛恨封建專製製度加給女子的深重壓迫,提倡男女平等。他認為中國社會要有大改革,則女權必須擴張;占有半數的女胞獲得平等地位以後,國力將能增加一倍。當他決絕仕途從事教育救國之日起,就首先把教育普及與實行男女平等聯係起來,強調“女子不學,則無以自立”;“欲令人人受教育,當以女學為最重要”。他參與創辦並始終支持的愛國女學校,是我國一所最早以灌輸革命思想為宗旨的女校。他在這所學校不取賢妻良母的教育,而以培養從事革命之女性為目的。在年長的女生中,他講授法國革命史、俄國虛無黨曆史,“乃欲造成虛無黨一派之女子”,使學生具有以暗殺為手段的獻身革命精神。民國初年他任教育總長時,開始在全國推行小學男女同校。1917年12月創辦的北京孔德學校,蔡元培被推為校長。孔德學校學生以北大教員的子女為主,采取了男女兼收的辦法。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那種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七歲不同席”一類的封建禮教觀念,仍然十分頑固。民國初年實行新學製後,初等小學雖然實現了男女同校,而高等小學則往往就無法實行。至於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本來就很少,自然更談不到男女同校了。五四以前,全國為女子設立的高等學校,僅有教會辦的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又稱燕京女子大學,後合並於燕京大學)、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福州華南女子大學三處。北京女子師範雖在1917年開辦過國文教育專修科一班,1918年又開辦過手工圖畫專修科一班,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直到1919年4月23日始正式命名。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所國立女子高等學校。這時北京高等師範分男女兩校,彼此防備,門禁森嚴。據許德珩回憶當時的情況說:“五四前夕,為了串連女同學一起參加五四運動,我和另外幾個男同學去女子高等師範,在一間很大的屋子裏,兩個女同學代表接待我們,還有一個女學監。我們坐在這一頭,女同學坐在那一頭,中間坐著女學監。房間大,距離遠,說話聲音小了聽不清,大了又不禮貌,好多話還要請中間的女學監傳達才行。這就是當時男女同學間的情況”。
對於這種狀況,蔡元培極為不滿。他積極呼籲男女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並努力創造條件使大學實現男女同校。1919年3月在天津青年會的講演中,他就指出:“言女子教育,則高等學校既不許男女同校,又不為女子特設,視各國戰前之教育尚遠不速。然則既受此次大戰之教訓,鑒於各國教育之革新,宜如何奮勉耶?”十分痛心這種落後狀態,奮勉革新。同月15日,他在北京青年會又作了題為《貧民院與貧兒教育的關係》的講演,進一步提出破除男女界限,矯正輕視女子的惡習,尊重婦女的人格,平等互助;強調隨著女權的發展,男女社交公開,權利平等,已成為世界的進步潮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裏還能嚴守從前男女的界限,逆這世界大潮流麼?”他主張:“不論何等工作,隻要於生理上心理上相宜的,都可以自由選擇,都可以讓他們共同操作。”在這個講演中,他已有在大學試驗男女同校的打算。五四運動後,社會改造的呼聲很高,進步輿論界紛紛要求大學開放女禁。但各大學還不敢向教育部提議,因為一提議必通不過。早在1918年底,教育部在給北大的公函中就聲稱:“國立學校為社會視聽所係,所有女生旁聽辦法,務須格外慎重,以免發生弊端,至於女學前途,轉茲障礙。”蔡元培則認為,“其實學製上並沒有專收男生的明文;如招考時有女生來報名,可即著錄;如考試及格,可準其就學;請從北大始。”這個意思,他在同上海《中華新報》旅京記者的談話中,作了公開的說明。他在談話中說:“大學之開女禁問題,則予以為不必有所表示。因教育部所定規程,對於大學學生,本無限於男生之規定,如選舉法中之選舉權者。且稽諸歐美各國,無不男女並收,故予以為無開女禁與否之問題。即如北京大學明年招生時,倘有程度相合之女學生,盡可報考,如程度及格,亦可錄取也。”這個談話,在這家報紙1920年1月1日的新年號上刊登了。這就公開向社會表示北大可以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校。這在當時封建禮教仍然嚴重束縛人們思想的社會裏,無疑是一個很勇敢的號召在這裏,蔡元培使用的方法也很巧妙,他利用教育部規定的學製並沒有專收男生這一條,來實現男女同校的革新;這樣就繞過向教育部提議必遭拒絕的障礙,造成既成事實,迫使頑固的教育當局不得不承認。後來有人責難說:“兼收女生是新法,為什麼不先請教育部核準?”他就據理回答:“教育部的大學令,並沒有專收男生的規定。從前女生不來要求,所以沒有女生;現在女生來要求,而程度上又夠得上,大學就沒有拒絕的理。”使對方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