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設置上,蔡元培十分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教育。
他在解釋學術這一名詞時,認為學為學理,術為應用,而文、理兩科都屬於學的範圍。這裏所說的學理,就是指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他對於中小學基礎教育(即普通教育)和大學專業教育(即職業教育),都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教育。他認為基礎教育有如房屋的地基,專業教育有如地麵上的樓台亭閣;未有地基不牢而能建起高屋的。他不讚同中學實行選科製和文理分科製,就是重視基礎知識教育的表現。他強調中學的主要課程,特別是語文和數學兩科所學的內容,是學生畢業以後無論學文或是學理都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在大學的專業教育中,他同樣重視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學習,強調學生必須具備比較全麵的知識。他曾說:“大學宗旨,凡治哲學文學及應用科學者,都要從純粹科學入手,治純粹科學者,都要從數學入手,所以各係次序,列數學為第一係。”他反對那種專己守殘的經院式學風,主張學生要有紮實而寬厚的基礎,那種“治自然科學者,局守一門,而不肯稍涉哲學,而不知哲學即科學之歸宿,其中如自然哲學一門,尤為科學家所需要;治哲學者,以能讀古文為足用,不耐煩於科學之實驗,而不知哲學之基礎不外科學,即最超然之玄學,亦不與科學全無關係。”1920年北大製定過校旗,旗的右邊是橫列的紅、藍、黃三色,左邊是縱列的白色,又於白色中間綴黑色的北大兩篆文,並環一黑色。這是借作科學、哲學、玄學的符號。他對此解釋說,紅藍黃三色,象征現象的科學(指物理、化學等)、發生的科學(指曆史學、生物進化學等)和係統的科學(指植物、動物、生理學等)。“科學的範圍最廣,哲學是窄一點,玄學更窄一點兒。就分門研究說,研究科學的人最多,其次哲學,其次玄學。所以校旗上麵,紅、藍、黃三色所占的麵積最大,白次之,黑又次之”。他以此形象地表明“大學是包容各種學問的機關”。這是他辦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他對學生所應該具備的比較寬廣的基礎知識的要求。由此可見,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教育,即學理的研究,是蔡元培在北大進行課程改革和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
過去的北大,由於師資力量薄弱,官僚習氣嚴重,因而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都很差。蔡元培很了解師資質量對教學的決定作用,正是由於他重視延聘學有專長的教授,使這一時期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都有顯著提高。他曾指出:文科除原有的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等人外,“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胡適之、周豫才(魯迅)、劉半農、周豈明(周作人)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理科自李仲揆(李四光)、丁巽甫(丁燮林)、王撫五(王星拱)、顏任光、李書華諸君來任教授後,內容始以漸充實。”法科“直到王雪艇(王世傑)、周鯁生(周覽)諸君來任教授後,始組成正式的法科,而學生亦漸去獵官的陋見,引起求學的興會。”這生動地說明了教師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北大由於集中了許多學有專長的知名教授,使各學係的課程設置遠較過去充實,並且提高了學術水平。在文、法科開設的課程中,如李大釗的《唯物史觀》、《史學思想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錢玄同的《文字學》(聲韻),劉複的《語音學》,吳虞的《文學名著選》,馬裕藻的《古籍校讀法》,黃節、沈尹默的《詩》,鄭奠的《中國文學名著選》,陳寅恪的《佛典譯文研究》,林玉堂的《中國比較發音學》,陳翰笙的《歐美通史》,鬱達夫的《英國戲劇》,鋼和泰的《古印度宗教史》,吳梅、許之衡的《戲曲》,馬敘倫的《莊子哲學》,胡適的《中國哲學史》,陳漢章的《中國上古史》,陳啟修的《現代政治》,陳大齊的《認識論》,高仁山的《教育學》,張頤的《康德哲學》,屠孝宴的《宗教哲學》,樊際昌的《普通心理學》,王星拱的《科學概論》,鄧以蟄的《美學》,江紹原的《基督教史》,熊十力的《唯識哲學》,張竟生的《孔德學說》,譚熙鴻的《進化學說》,陶孟和的《教育社會學》,馬衡的《金石學》,周覽的《國際法》,高一涵的《政治學原理》,顧孟餘的《國際公法要論》,馬寅初的《貨幣》、《銀行》等,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受到同學的歡迎。有的係還對課程安排進行了一些改革,如史學係為了改造舊史學,把社會科學的經濟學、政治學等作為史學的基本知識課程。政治係的演習課,也是根據專業需要開設的一門選修課。演習分調查和譯書兩種,由學生自由選定一種或兩種,采取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討論的方式進行。調查係由學生就理論、曆史和現狀等方麵任選一題目,經指導教師指定參考書和指導研究方法後,自行調查研究,並於一定期間內寫出報告,輪流在規定的演習時間上堂解說,再由教師和同學提出質問或批評,最後由教師評定分數。選修學生每學期至少報告一次。譯書係由學生一人或兩人與教員選譯書目,請教師指導譯書方法和參考資料,自行翻譯,於兩個月後輪流上堂報告譯作的內容大略,批評其書的長短處,並述翻譯中的疑難問題,然後由教師和同學提出質問或批評,最後由教師評定分數。選修學生至少每兩月作一次報告。規定調查或譯書的成果須交存本係教授會,備演習員和本校師生參考。演習課對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李大釗、周鯁生、陶孟和、高一涵、王世傑等都擔任過這門課的指導教師。政治係還開設《現代政治》課,注意對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政治問題的研究,講題由任課教授確定後隨時在北大日刊上公布。當時講授的題目有李大釗的《人種問題》、楊棟林的《現代英國殖民地與其母國之關係》、王世傑的《現代之出版自由》、高一涵的《蘇維埃聯合的根本組織法》、燕樹棠的《中俄交涉問題》、周覽的《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俄羅斯的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