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課堂
曾聽說過這麼一段話:“選擇婚姻對象不是讓你去選一個完美無缺的蘋果,而是讓你在在一堆爛蘋果裏麵挑出一個毛病稍微少點、你也能接受的蘋果。”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十全十美的男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女人,所以,一定要趁年輕找到屬於自己的蘋果。
痛苦之時轉個彎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當你的眼中隻看到海時,就會認為沒有陸地的存在,那樣,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探險家。”我們用什麼樣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回報我們。所謂的不如意,不過是我們的眼光隻盯在生活中的凹陷處,並在心裏不斷加大生氣、煩悶的結,甚至不可自拔,做出傻事。其實,隻要換個角度、換種心態,一切煩惱就會煙消雲散,生活也會更多彩。
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工作不順利,抱怨今天天氣太糟糕了,抱怨自己容貌不是國色天香,抱怨自己總不能事事順心……剛一聽,還真認為上天對他太不公了,但仔細一想,為什麼不能換個角度看問題呢?有時候,不是路已走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嚴厲的法官,他無時無刻不在批判自己、批判別人,對生活也是毫不留情地批判。這種批判多了,我們的內心就會時常陷入悲觀,而讓自己不開心、不快樂,時間長了,這種不快樂就會成為慣性。
人的一生,總免不了磕磕碰碰,如遇到不快而生氣,或遇到天災人禍而痛不欲生等。每當這個時候,我們要怎樣去處理呢?如果隻想到生活的不完美,並深陷其中,連以後的人生之路和前途也會受到影響。當自認為受到了委屈或不公平待遇時,當內心感到鬱悶時,當工作出現失誤想怨天尤人時,如果能換個角度想想,不讓自己看得那麼片麵,那生活中也會增加更多亮點。換個角度看問題,看出一件事的不同麵,讓自己從最壞的事中找到它另外的一麵,從另一個角度開始,就能發現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夏天的一個傍晚,一位艄公正準備劃船上岸,突然看見有一個人從岸邊跳到水裏,艄公趕快把船劃到她身邊,把她救了起來。
跳河的是一位美麗的少婦,看著這位年輕的女人,艄公問:“你年紀輕輕,有什麼過不去的坎,為何尋短見?”“我結婚才兩年,丈夫就拋棄了我,接著孩子又病死了。您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您為什麼要救我?”少婦哭泣著道。艄公聽了她的話,沉思了一會說:“兩年前,你是怎樣過日子的?”少婦說:“那時是我一個人,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呀……”“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沒有。”
“那麼現在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兩年前了。現在你又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了,多好啊,請上岸去吧……”話音剛落,少婦恍如大夢初醒般揉了揉眼睛,又想了想,便走了。從此,她沒有再尋短見,並且開始了她的另一段人生。
艄公所做的,僅僅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幫助那位少婦分析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卻讓少婦獲得了新生,看到了一種新生活的曙光。
年輕的女老師走進了教室,她用白色的粉筆在黑板上點了個點,然後問班上的學生:“大家看到了什麼?”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一個白點。”老師又問:“難道隻有一個白點嗎?這麼大的黑板,大家怎麼沒有看見?”如果換作是你,你看到的是什麼呢?每一件事情都有好有壞,當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是隻看到了白點呢,還是看到了那一大塊黑板?
僅僅是換了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就成了兩個世界。可見,對我們的人生來說,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是多麼重要。如果能夠換個角度,我們就會看得開、放得下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完美。一次失敗,會使我們對成功的內涵理解得更透徹一層;一次失誤,會讓我們對人生的醒悟更添一碼;一次不幸,會使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更深一級;一次磨難,會讓我們對世事的認識更成熟一些。原來,生活並不是不完美,它對每一個人都不薄。
修煉課堂
有位哲人曾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的本身帶來的,而是由於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換個角度切蘋果,換個角度看自己,換個角度看生活,便是一種解脫、一種高層次的智慧。當學會轉個彎時,你或許會發現更美麗的風景。
完美生活就在得失之間
大千世界,得與失是形影相隨的。生命在一點一滴凝聚的同時,也在一分一秒地逝去。當我們擁有青春時,會失去無憂無慮的童年;當我們融入社會,並學會左右逢源時,就失去了原有的純真和坦蕩。盼望日出之美,卻失去了寶貴的晨光;享受大都市的高品位生活,卻失去了田園生活的悠閑;貪圖財、色、官,卻失去了做人的正氣、道德和平常心。如果把人一生的得失全部收集,得為正數,失為負數,那相加以後所得結果應該為零,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麵貌。
在實際生活中,得與失原本就是和諧而有韻律的,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體之得。大地奉獻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能得到鮮花和果實;正因為失去了春天的蔥綠,才得到了豐碩的金秋;農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報以豐收。樹梢翩翩起舞,難道不是風的給予嗎?魚兒活蹦亂跳,難道不是水的給予嗎?人失去了青春歲月,才能走進成熟……得與失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要想讓自己年輕一點、有活力一點,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完美,就要懂得拋開得與失的束縛、遠離是與非的羈絆。
有一個青年乘船去另一個地方,不幸的是,在船快到達終點時,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風。船在巨大的風浪中沉了下去,但幸運的是,這位青年被風浪衝到了一座荒島上。
之後的日子,他每天都翹首以待,希望有船來將他救出。然而,第一天過去了,船沒有來,第二天去了,船還沒有來,到了第三天,還是始終沒有船來。為了能活下去,他就弄來了—些樹木,簡單地給自己搭建了—個躲避風雨的“家”。
後來,一天他外出尋找食物時,不小心忘了熄滅火源,結果一場大火頃刻間將他的“家”化為灰燼。他眼睜睜地看著滾滾濃煙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滿了絕望,他覺得自己再也沒法活下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當他還在痛苦中煎熬時,風浪拍打船體的聲音驚醒了他。一隻大船正向他駛來,他得救了。他問救他上來的人員:“這麼長時間了都沒有人發現我,你們是怎麼知道我在這裏的?”
“我們看見了你燃放的煙火信號,就順著煙火把船開過來了。”青年聽後,簡直不敢相信,竟是那場大火救了他。
世上萬物,從來就不會有絕對的益處,也不會有絕對的害處,得與失也是一樣的道理。不能舍棄別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別人都沒有的,懂得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英國的偉大詩人彌耳頓在雙目失明後,創作出其最傑出的詩作;德國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在聽力喪失後,創作出其最傑出的樂章;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苦難的磨礪後,為世人獻上天才的演奏。被譽為世界文化史上三大怪傑的他們,居然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之所以能成就完美的自己,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不計較利害得失。
在一生中,我們的得與失總是難以界定的,有時得失就在瞬間。曾有人說:“如果你不懂得悲傷,你就不曾真正懂得快樂。”得失就是這樣的關係。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有得必有失。人的生命旅途中總會麵對種種得失,這時我們要懂得權衡輕重,得其所重、失其所輕。隻有認清了這一點,就不至於因為失去而後悔,就能生活得更美滿一些。
修煉課堂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們共同的心願,因此,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越多越好,卻不懂沒有失去就不會得到。天下事能遂人願者能有幾何?要得到什麼,我們往往就得失去些什麼,或者說,當失去些什麼的時候,我們必定會得到些什麼。而生活的完美就在這得失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