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亭建於怡紅院門前的水池之中,雙簷方亭,有曲橋相通。《紅樓夢》中描寫薛寶釵撲蝶入亭的故事,似乎就發生在這裏。此外於亭西南湖畔的土丘上,植有大片桃樹,暮春時節桃花掉落紛飛。“花謝花飛落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影視場景,就拍攝於此。
櫳翠庵位於怡紅院北,是妙玉進園後居住、修行之處,內設有禪堂等。凹晶溪館在櫳翠庵東側的湖畔,為一組臨水而建的敞軒式建築。賈母曾帶領群芳們在此觀魚、賞月、聽笛、撫琴、品茗等。林黛玉、史湘雲等,曾於此觀月吟詩,抒發情懷。
顧恩思義殿位於大湖北岸,殿宇宏偉,氣勢非凡。殿前豎有高大秀麗的漢白玉雕省親別墅牌坊。殿後建有為賈元春皇貴妃回娘家省親時舉辦盛宴的大觀樓,這些均是該園的主體建築。在大殿和大觀樓的東西兩側,還有別致壯麗的蘅蕪院、凸碧山莊和嘉蔭堂等。這些地方主要為賈政、賈母、薛寶釵等人起居活動的中心。
紫菱洲在大湖東岸,臨水而築。此處荷塘清趣,紫菱飄香,遊魚戲水,風光宜人。是夏日賞荷、觀魚、納涼的最佳之地。
綴錦樓緊鄰紫菱洲東側,是座巍峨秀美的兩層樓閣,登樓環視,全園美景一覽無餘。當年賈母曾在此設宴,迎春則住於該處。
稻香村在紫菱洲東南側,為李紈的住所。泥草房由籬笆圍括,紙糊木窗,室內板桌、板床等家具極其簡陋。院子內外辟有稻田、菜地,挖有家井、荷塘,並種植杏樹,放養家禽等,呈現一派農家田園風光。
暖香塢緊鄰稻香村西側,此是惜春的住處。秋爽齋在暖香塢之南,獨立院落,建築考究,這是探春的住所。
藕香榭在暖香塢西北,建於沁芳湖中。這是一組亭榭三楹的建築群,左右有曲廊相連,南麵鋪設竹橋接岸,紅柱碧瓦,飛金走彩,十分秀雅。這裏曾是史湘雲舉辦海棠社賽詩會的地方。有時也在這裏演奏樂曲、戲曲,賈母、寶釵等在綴錦樓或在省親牌坊隔湖臨水欣賞、聆聽,更感趣味盎然,其樂悠悠。
瀟湘館林黛玉住所,在耦香榭之南,緊挨沁芳橋東頭,此是林黛玉從江南來到大觀園後的住所。該院落規模較小,粉牆翠竹,回廊曲徑,石子鋪路,十分清雅恬靜。該館有正房3間,一明兩暗,門窗彩繪斑竹,均呈淡綠色。大門兩旁對聯“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也用綠色書寫而成。室內設有林黛玉的蠟像,身體瘦弱,思緒萬千,表現一種愛心受挫和多愁善感的淒楚情景。正房後有臨水小榭,三麵設坐欄,俗稱美人靠。後小院芭蕉成叢,梨樹參天,此與前院竹林堆翠,濃鬱密布相呼應,呈現一派素雅清靜的境界。此情此景與林黛玉的孤獨性格是十分相符的。
(10)盧溝橋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裏的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因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盧溝橋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名揚海外。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麵呈船形,迎水的一麵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邊長約26厘米,用以保護橋墩,抵禦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
在橋的兩端各設有華表4根,高約4.65米,無論是近看或遠望,其高度與體量同橋的比例很協調,既壯觀又優美。橋畔兩頭還各築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盤龍紋飾雕刻得極為精細。一座碑亭內豎著清康熙帝重修盧溝橋碑;另一座碑亭內立有清乾隆帝禦書“盧溝曉月”碑。“盧溝曉月”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上千姿百態的石獅是舉世聞名的。石橋上共有1。4米高的望柱281根,望柱頭上均雕有石獅。柱頭上的石獅或坐或立,或仰或俯,高低錯落,栩栩如生。最為有趣的是大獅子身上的小獅子才10厘米。大小獅子神態姿勢極富變化,形成了石雕藝術長廊。到盧溝橋觀光的遊客,想知道橋上共有多少石獅,一下是很難數清的,1983年,經有關部門認真統計,確實數字為: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共計492個。加上華表頂部石獅4個,橋東端伏地大石獅2個,總計498個。
盧溝橋還有4塊石碑很引人注目,在橋東頭馬路北側,有康熙重修盧溝橋時的豎碑,碑上記載康熙七年(1668年)修橋情況。橋西頭馬路北側雁翅橋麵上,有乾隆重茸盧溝橋石碑。雁翅橋北惻,有康熙題詩碑,詩為康熙帝視察永定河時所題。橋東頭雁翅橋西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麵為乾隆書“盧溝曉月”四字,碑背麵刻有乾隆書盧溝橋題。“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農曆每月十五的夜晚,在這裏賞月,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滔滔有聲的永定河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盧溝橋上的漢白玉欄、柱、欄板,以及大小石獅在銀光的微射下,更顯潔白動人。當滿園的曉月轉到西天,正懸掛在迎麵的盧師山上,景色之美可謂至極,確是賞月的絕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