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由路易十五下令修建,位於北翼。設計師為加布裏埃爾(Ange Jacques Gabriel)。劇場深26米,寬22米,可以容納750名觀眾,為其照明需要3000多根蠟燭。1789年10月2日劇院最後一次舉行演出,招待路易十六招來保護王宮的佛蘭德斯衛隊。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政府的國民會議曾設於此。
教堂:在北翼樓群的南端,1700年修建,路易十四稱這座教堂是奉獻給聖路易的。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是為了在氣勢上勝過西班牙的埃斯庫裏亞爾宮(修道院、宮殿綜合建築群),但沒有把教堂布置在主要軸線上,反映出在路易十四時期的法蘭西,王權已經高於神權。路易十五、王儲路易(路易十五的王太子)、路易十六、普羅旺斯伯爵(路易十八)和阿圖瓦伯爵(查理十世)都曾在這個教堂裏舉行婚禮。
戰爭畫廊:在南翼建築群中。曾為王子和親王的住處。展出眾多戰爭主題的繪畫作品,如《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普瓦蒂埃大捷》、《裏沃利戰役》、《亨利四世進入巴黎》等。
花園:現存麵積為100公頃,以海神噴泉為中心,主樓北部有拉冬娜噴泉,主樓南部有桔園和溫室。花園內有1400個噴泉,以及一條長1.6公裏的十字形人工大運河。路易十四時期曾在運河上安排帆船進行海戰表演,或布置貢多拉和船夫,模仿威尼斯運河風光。花園內還有森林、花徑、溫室、柱廊、神廟、村莊、動物園和眾多散布的大理石雕像。
大特裏亞農宮:1687年由路易十四為其情婦曼特儂夫人建造,隻有一層,室內裝潢相比之下比較樸素。路易十四時期,國王有時厭倦豪華的凡爾賽宮,也會到這裏居住。1805年至1815年,拿破侖經常居住於此。
小特裏亞農宮:路易十五為其王後建造。為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主要的房間有大沙龍、小沙龍、畫室、臥室、化妝室等。附近有路易十六為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後修建的瑞士農莊,有茅屋、磨坊、羊圈,王後常化妝為鄉間牧羊女在此遊玩。
§§第三章 重溫東方四大奇跡
§§§(一)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
簡介
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Ⅰ)(Ⅲ)(Ⅳ)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成為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12世紀時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布局:祭壇和回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征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曆史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宋代趙汝適著諸蕃誌記載,當時的國都名字“祿厄”。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ngkor Wat”即“寺廟都城”。元成宗鐵穆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麵)、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裏薩湖)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三:
1.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麵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麵向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
2.畫廊浮雕反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曆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為佛寺。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臘。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裏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臘。尹綬回國後將真臘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大喜。
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Antonio da Magdalena)遊曆吳哥,並向葡萄牙曆史學家蒂歐格·都·科托報告其遊曆吳哥的見聞:“城為方形,有四門有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達·馬格達連那的報告,被世人目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1823年—1913年)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並著書《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大肆渲染,他說“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刹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才使世人對吳哥刮目相看。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Emile Gsell)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跡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致的修複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跡,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複工程包括幾個方麵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度尼西亞爪哇等地古跡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跡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複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複原遺址,隻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蕩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吳哥寺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續至今。
地理與交通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約5.5公裏,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穀、新加坡、吉隆坡、胡誌明市、台北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跡。在吳哥窟北2公裏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Angkor Thom);巴雲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裏有巴肯寺,東北4公裏有豆蔻寺、茶膠寺等古跡。
布局
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外廓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麵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牆正麵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麵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牆的其他三麵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隻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麵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麵,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門南的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微笑的飛天女神。由圍牆包圍的寺廟大廣場,占地麵積82公頃。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王宮遺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隻遺留下一些街道的輪廓。由寺廟圍牆西塔門通寺廟西山門的大路,寬9.5米,長約350米,高出地麵1.5米,路麵用砂岩石片鋪砌;石路左右兩邊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築物,其每個基點上都有出入口。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有一片荷塘,綻放各色荷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路段盡頭是一條通吳哥寺廟山門的十字陽台,稱為王台。王台左右有獅子守護。水塘和王台都是後人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