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1 / 3)

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理論產生的理論前提

發展不僅是當代世界的主題,而且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理論,實質上就是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理論,其中也蘊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新發展。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既是對“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及其既得成果反映的結果,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繼承和發展的結果。

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創始人,馬克思主要是從三個視角來探索現代社會發展的:哲學方法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東方社會。

(一)就哲學方法論而言,馬克思著重去完成發展觀的轉變

1.從唯心主義的理性決定論走向實踐創造論的轉變

馬克思揚棄了唯心主義的理性決定論的觀點。他認為舊哲學最大的弊病在於他脫離現實,輕視實踐,單純追求理性上的邏輯推理,不問現實如何都要納入體係的框架中。因此,舊哲學就其出發點來說,是顛倒的,是體係對現實的強製。抽象性和思辨性使它不可能把哲學原則和哲學思想變為生活現實。它蘊涵著與現實對立和對未來的理想;另一方麵,“這一切都是在純粹思想的領域中發生的”,德國人隻是“在理想中、哲學中經曆自己的未來的曆史的”隻有批判現實,真正實現哲學理想,才體現了對舊哲學的抽象性和思辨性的否定;反之,隻有否定抽象性和思辨性,才可能把哲學變為現實。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消滅哲學”,“不消滅哲學本身”,就不能使“哲學變為現實”。

馬克思對德國哲學的批判及其“實現哲學”和“消滅哲學”的思想,揭露了舊哲學的要害:輕視實踐,缺乏實踐功能,隻注重解釋世界,而不知怎樣去改變世界。哲學要發揮其批判的革命本性,就必須揚棄抽象性和思辨性,麵向生活,訴諸實踐。這是對千百年舊哲學傳統的徹底否定,是哲學曆史發展的方向性的轉折。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就是從賦予和強化哲學的實踐功能開始的。因此,馬克思在社會曆史發展問題上,揚棄了理性決定論的觀點,認為社會發展是由物質生產方式內在矛盾運動推動的,並借助人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實現的,社會曆史是人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的結果。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2.從抽象的本體還原論向曆史生成論轉變

馬克思在汲取理性主義的合理性思想過程中,摒棄了理性主義的用邏輯推演取代曆史真實的虛幻態度,批判了關於社會發展方式的非曆史主義性質,並以曆史生成論取代抽象的本原還原論。他認為:從自然史過渡到人類史是在人類有目的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曆史進化對自然進化的超越,人類史始終是人類在活動中不斷地更新內容和變換形式相統一的過程,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這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向理性主義所說的向理性的還原和複歸,而是人類活動對客觀規律和主體目的的有機契合,也就是說人類活動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有機統一,其實現不僅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而且還在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

3.從社會發展的單一模式論向一元多線的發展模式轉變

馬克思駁斥了線性發展模式和歐洲中心論傾向,闡述了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關係,堅持社會發展的一元多線的演進模式:就縱向角度而言,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發展道路來實現五種形態的依次更替進程;就橫向角度而言,不同民族以特色來表現和實現同一社會形態。

4.從強調以物為本發展模式向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轉變

馬克思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民以食為天,吃飯的事是最大的事。人類要生存和發展,首先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這就必須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從事其他活動的前提,因而是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但是,馬克思在肯定物質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同時,又強調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能片麵地追求物質利益,片麵地追求物質利益會導致人類社會的畸形發展。他倡導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全麵協調發展,主張人的解放和全麵發展,認為人類創造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生成是發展的主要形式,人的能力發展是發展的最終目標。

5.從發展與代價相統一的角度來論證人類社會的發展

把社會曆史發展與代價聯係起來考察,是馬克思研究社會曆史所堅持的一貫方法,這一方法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揭示了代價產生的客觀普遍性。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導致倫理道德的敗壞與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深刻地揭示了代價產生的客觀普遍性。

首先,他認為,在曆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社會財富迅速增長,社會製度也相應的得到調整和改變;但與此同時,與資本主義相伴相隨的為富不仁、勞資對立、貧富懸殊這一社會代價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為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其概括為“物的世界的增殖和人的世界的貶值”。後來,他又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麵。……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製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和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隻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這充分表明了曆史發展所具有的“悲劇”性質。然而“喜中有悲,悲中有喜”這一二律背反現象反映了曆史自身的辯證邏輯,即曆史總是通過自相否定乃至對抗來達到自相肯定和進步。

其次,他又認為,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工業經濟迅速發展,使人們陶醉於征服自然的勝利之中,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隨心所欲地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人類在改造大自然造福一己的同時,也使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急劇惡化,人口膨脹、資源麵臨枯竭、汙染日趨嚴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從而使人類麵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這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貯藏庫”。

(2)提出了評價代價的科學態度。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發展代價的產生和付出總是具有一定的曆史性,人類社會付出代價又是以曆史前進作為補償的。馬克思指出:“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說明了代價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3)提出了揚棄代價的正確途徑。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異化導致人的片麵、畸形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這一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他指出在分工和私有製條件下,人類總體對自然界的支配能力越發展,人類個體的發展就越片麵,自我異化就越嚴重。但是,與此同時人類創造著最終揚棄異化的條件,他堅信,“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