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立論依據(1 / 3)

努力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們黨的治國理念和執政目標。

——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已經明確地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立論依據。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地指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就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的深刻變化”、“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這是我們黨在總結改革開放尤其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以來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為完成黨的曆史使命而得出的鄭重結論。

一、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結構整體轉型時期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至今已經20多年了。從經濟體製上看,這2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最大、最深刻的變化,就是已經基本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根本轉變。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起,我們用了整整10年時間才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框架。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再用10年時間來完善它。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因為這是對原有的經濟體製的深刻變革。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出現整體轉型的根本動因。對此,應該說大家都有深刻的體會和比較一致的認識。但是,我們對於與此相應的社會體製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並不都看得很清楚。事實上我們黨的有關重要文獻尤其是十六屆四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此已作了深刻論述。江澤民同誌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由於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國改革發展處在關鍵階段。各個領域正在並繼續發生重大變化。在思想領域,人們受各種思潮影響的渠道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應當指出的是,上述的五個“多樣化”和四個“性”既是我國社會體製發生轉型的動因,又是區別於傳統社會體製的重要標誌。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文獻中對我國社會體製的改革和創新作了重要的論述。這也是適應我國社會轉型的要求而提出來的。比如,《決定》提出了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等等。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地指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的深刻變化”,“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經濟社會體製轉型產生的影響具有深刻性和兩重性。它對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鞏固和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完成提出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