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已經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然而,明惠帝朱允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在統治階級內部爆發了為爭奪皇權而起的戰爭,史稱“靖難戰爭”。這場戰爭長達三年,波及大半個中國,最後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打敗了建文帝,奪取了帝位。但在朱棣軍隊攻入南京時,建文帝卻不見了。朱棣即位後,曾煞費苦心地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是死於大火之中,還是剃發為僧雲遊各地,還是逃往國外,成為曆史上爭訟不絕的一大疑案。
話從朱元璋分封諸王說起。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通過一係列政治改革,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但他還是不放心,總覺得這些將官畢竟不是我朱家皇室的人,未必靠得住。宋、元兩代皇室孤立,宗室衰弱,朝廷一旦有事,宗室無力支援,這一曆史教訓,他是牢記心上的。為了朱姓王朝能夠千秋萬代傳下去,他決定分封諸王,屏藩王室。他曾分三次先後把自己的親兒子都封為親王。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極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要俯首拜謁,不得廢禮。不過有一條限製,即諸王不得幹預地方民政,即沒有行政權和財政權,王府之外,歸各級地方官吏治理,親王無權過問。諸王的唯一特權是軍事指揮權。每個王府都設有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上萬人。封在長城線上要塞的親王則不在此限,如寧王(駐今內蒙古寧城縣)所部甲士八萬人,戰車六千輛,而燕王擁勁卒十萬。《皇明祖訓》規定:親王護衛兵歸親王直接調遣指揮;遇有急事,親王封區內的衛所守鎮兵也一並歸親王指揮。《祖訓》又規定:朝廷要調兵,必須同時發蓋有皇帝禦寶的文書給親王和守鎮軍官,親王接到禦寶文書後再發令旨給守鎮軍官,而守鎮軍官必須既接到禦寶文書,又接到親王令旨,方許出兵。這一規定使親王成為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是皇帝在地方的軍權代表。朱元璋以為把軍權托付給自己的親骨肉,就萬無一失了,而且親王有自己的護衛軍,一旦地方生變,可以當機立斷,單獨應戰,京師危急,可以起兵勤王,達到屏藩皇室、翼衛朝廷的目的。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除長子朱標立為太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死外,其餘23個兒子都被封為親王,分駐在全國各戰略要地。封國星羅棋布。這些封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在邊塞,一是在內地。在邊塞的如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晉王,北平的燕王,大同的代王等;在內地的如開封的周王,武昌的楚王,青州(今山東益都)的齊王等。塞王除監視地方守軍、鎮壓人民的反抗外,還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任務,所以其護衛軍特別多。晉、燕二王還曾多次受命帶兵出塞征戰和負責築城、屯田等事,軍中大將均受其節製。朱元璋還特許這兩個親王在軍中小事立斷,大事方報告朝廷。晉、燕二王的軍權獨重,立功也最多。
分封諸王,確實對鞏固明初邊防和政局起過重要作用,卻也留下了一層隱患,那就是,藩王擁有久經沙場的精兵銳卒,實力擴大後也會對皇權造成威脅。這類事曆史上也不乏先例,如西漢景泰帝時吳楚七國之亂,西晉晉惠帝時八王之亂,都是分封諸王擴張勢力,與中央王朝分庭抗禮所致。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已看出了朱元璋分封諸王的隱患,隻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說罷了。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認為“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說得最直率的要屬山西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他向朱元璋陳述分封諸王之弊害:藩王勢力過重,數世以後,尾大不掉,到時就不得不對他們進行削地奪權。於是,很可能引起親王怨恨,釀成像漢代的七王、晉代的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製,減其衛兵,限其疆土”。但是,朱元璋正在興頭上,聽了大怒:“這小子離間我的骨肉,快點抓來,我要親手射死他”。後來,葉伯巨死在獄中。自此以後,百官噤若寒蟬,再也沒人敢論封藩的事。但是,葉伯巨所預言的分封之禍,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就降臨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病亡。朱元璋立太子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撒手拋離他緊緊握住的權柄,長辭人世。皇太孫即帝位,以第二年為建文元年。朱允炆的性格酷肖其父,也是仁柔寡斷。而當時的諸王都是他的叔父,且幾位年紀較大的塞王都是久經沙場,屢建奇功,手裏又握有重兵,自然不把年輕、孱弱、沒有經驗的朱允炆放在眼裏,違法之事不斷出現。明成祖朱棣特別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智勇有大略”,蓄謀奪取中央政權。他在王宮中私製兵器,偷印寶鈔,招兵買馬,搜羅異人術士,對中央政權形成威脅。建文帝見此情狀,就和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計謀,認為燕王蓄謀已久,倉猝難圖,決定先削廢周、齊等王,剪除燕王手足,然後再向燕王開刀。於是,從1398年八月至第二年六月的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先後削除了周、湘、齊、代、岷五個親王的藩王爵位,將他們廢為庶人。除了湘王合室自焚外,其他四個或是幽禁,或遷往邊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