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失蹤疑竇紛生(1 / 2)

建文帝朱允炆果真是與馬皇後一起投火自焚而死了嗎?明成祖朱棣心中也是將信將疑,或者說,懷疑的成分居多。於是,在他“用天子禮”葬了那被燒焦無法辨認的屍骨時,已有傳言說建文帝在城陷時逃走了。那麼,建文帝究竟哪裏去了呢?

朱棣在位的二十多年中,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民間雖然有很多傳說,而文臣史家格於文禁,記載罕傳。仁、宣以降,有關此事的記載漸漸多了起來。

據說,金川門失守時,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便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勸他說:“不如出亡。”這時少監王鉞說道:“昔高皇帝升遐時,有遺篋,為劉基所製,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眾人聞言急命他將遺篋取來。這是一個紅色木篋,周圍俱固以鐵。程濟打碎木篋,見到三張度牒,一張名應文、一張名應能、一張名應賢。此外並有袈裟、帽鞋、剃刀等物。篋內有朱紅小字寫道: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方。於是程濟為建文帝剃發,吳王府教授楊應能願剃發從亡。監察禦史葉希賢也說道:“臣名賢,當然是應賢無疑。”也剃發易衣。周圍五六十人,都痛哭仆地,表示願意從亡。建文帝道:“人多無益。有的人名聲素著,勢必引起究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係,宜各從便。”諸人哭了一場,散去了一些。有九人跟隨建文帝來到鬼門,見一葉小舟停在岸邊,神樂觀道士王升在那裏等待,自稱是太祖高皇帝托夢,特來相迎。一行人乘舟至太平門,由王升帶入神樂觀。這時天正薄暮,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共有二十二人: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編修趙天泰、檢討程亨、按察使王良、參政蔡運、刑部郎中梁田玉、監察禦史葉希賢、程濟、中書舍人梁良玉、梁中節、宋和、郭節、史彬等。為防止人多事泄,約定左右不離者三人:楊應能、葉希賢及程濟,稱兩比丘,一道人。此時朱棣已即帝位,削在逃諸臣籍,各地方官府奉詔追查蹤跡。

建文帝在程濟等人的幫助下開始以僧人身份雲遊四方,傳說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都有他的足跡。他又曾在各地寺廟留駐,如湖北武當山、廣西橫州南門寺,等等。後來明英宗正統年間,有一位老僧往見廣西思恩州土官岑瑛,自稱建文帝,蹉跎歲月,希望返回朝廷,安享晚年。岑瑛急忙報告巡按禦史,驛送赴京。途中,老僧賦詩雲:

淪落江湖四十秋,歸來白發已蒙頭。

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老僧至北京後,朝廷派當年侍候過惠帝的尚膳監太監吳亮前去辨認。老僧見到他,說:你不是吳亮嗎?亮說不是。老僧道:“當年我禦便殿,你侍食。我棄鵝肉於地,你手執壺,據地狗舔之,怎麼說不是?聽說老臣楊士奇尚在,能讓他出來相認嗎?”吳亮複命,明英宗確認老僧即建文帝,命迎入西苑居住。程濟聞之,歎道:“今日方終臣職矣。”建文帝入宮後,人皆呼為老佛,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這是曆史上記載最多、流傳最廣的建文遜國傳奇,完全是出於後人的臆造。關於建文帝逃亡的故事,流傳最廣的固然當屬上述故事,而記載建文帝逃亡事跡最詳的,莫過於明人史仲彬的《致身錄》和程濟的《從亡隨筆》兩本書。史仲彬,據說曾協助建文帝出逃,並不斷予以財物資助,又幾次南下與建文帝等人見麵的一個人物。後來,史仲彬根據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成了《致身錄》。明萬曆年間,這本書被在山中道觀裏避雨的幾個讀書人發現,於是得以傳世。程濟則是傳說中跟隨建文帝出逃的主要人物,據說他精於卜算,建文帝流亡期間,多次遇險,都是經他算卦預知而設法逃脫的。程濟的《從亡隨筆》,完整地記錄了建文帝逃亡期間的行蹤,何時於何地會何人,作何事,乃至飲食詩賦。類似的書還有一些,其中真偽參半,疑信互爭。現在,經過數百年的爭論和當代史學家們的考證,可以肯定地說,《致身錄》和《從亡隨筆》都是後人偽造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傳說和記載,乃至偽造當時人留下的記錄呢?許多史家都曾指出,這種附會“皆因心惡成祖誅夷諸忠烈之慘,而不忍建文之遽殞,故詭言劉基之秘篋,程濟之幻術,以神奇其說耳。”這當然是主要原因,而建文帝與一些建文遺臣下落不明,則成為產生這種附會的基礎。多少年來,人們對建文帝寄予深切的同情,再加上建文帝逃亡之說也並非是全無蹤影,所以這方麵的傳說和記載才會越來越多。事實上,查閱有關建文帝流亡的曆史記載,可以看到,時間越晚,記載越詳,杜撰偽造的成分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