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教諭剛直不阿(1 / 2)

明朝後期的海瑞,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政治實幹家,以為政清廉與剛直不阿著稱。他的政績當時已廣為傳播,其人也為百姓所愛戴,但他仕途坎坷,並未真正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亦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遐思。

海瑞(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祖籍福建,南宋時遷到廣東番禺,洪武初年又遷到海南島。海瑞海瑞的祖父海寬曾任福建鬆溪縣知縣,有子侄海澄、海瀾、海翰、海鵬、海邁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監察禦史,其他還有三人中過舉人。唯有海瑞的父親海翰無所作為,娶妻謝氏,生下海瑞之後四年,海翰便死去了。謝氏性格剛強,靠僅有的十多畝祖田,和替人作些針線活勉強維持生活。謝氏粗識書史,在海瑞幼時即口授《孝經》、《大學》和《中庸》等典籍。母親的啟蒙教育對海瑞的一生影響很大,特別是其忠貞不渝的堅強品格更是讓海瑞受益終身。

少年的海瑞勤奮好學,嚴修功課,以古今聖賢為楷模,痛斥偽善的世俗觀念,自號“剛峰”,受到同學的敬重,稱之為“道學先生”。在讀書的同時,海瑞漸漸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學術與人生見解,特重個人操守氣節,鄙視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他在文章中講到:“上天以完整的節操係於汝等之身,而汝等不能將其保全,那麼還有何顏麵立於天地之間?俯首索氣,曲學阿世,縱然能一舉而躋身於卿相之列,成為天下人豔羨的焦點,卻無足掛齒。嗚呼!海瑞若有如此卑顏之舉,不如速死!”剛烈之氣溢於言表,我們似乎從這些文章中看到了海瑞的人生理想與道德追求。

血氣方剛的海瑞不僅受到同儕學子的肯定與尊重,也受到了督學官員的器重與嘉獎。如嘉靖二十五年(1546),督學林公就對海瑞的文章歎賞不已,且對其品性甚為稱道;二十八年(1549),督學蔡公按視瓊州郡學,以“不以白乎”為題考察諸生,得海瑞答卷,玩賞移時,因而暗自探聽海瑞的稟性與為人,驚訝在窮鄉僻壤竟有如此奇才。也就在這一年,海瑞考中舉人,得有機會赴京參加會試。到京之後,伏闕上《平黎疏》。黎族是當時海南島上主要的少數民族,因不滿明朝的統治,屢屢發動暴動,明朝多次出動軍隊進行鎮壓,往往無功而返。海瑞在上書中指出:政府屢次興動幹戈,不但沒有征服黎民,反而激起黎民更激烈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島的黎、漢兩族人民都不得安寧。因此,海瑞主張選派得力大員來負責治黎工作,如若選人有困難,他願自薦擔此重任。其辦法是在海南島開辟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大道,交通便利了,黎、漢兩族接觸多了,隔閡便會逐步消除。他還主張在黎民聚居的地方“設縣所城池”,並將黎民按甲編製起來,和漢人同等對待。《平黎疏》中堅決反對政府進行武力征服而提出一係列的治黎政策,第一次顯示出他理政的才能。但是,統治階級的上層,對他的《平黎疏》從來就未加注意,更談不上派他來擔負治黎事務了。雖如此,在這一策論中仍可見海瑞在追求道德完美的同時,還懷有強烈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積極為解決社會問題獻計獻策。

海瑞先後參加了兩次會試,均告落第。當時他已年滿四十,不願意再為科舉功名而浪費寶貴的光陰。於1553年聽從吏部選調,受任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之職,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教諭乃主管縣學之長官,這給了海瑞一個施展自己人生抱負的機會。他到任之後,即對諸生反複申諭,特重學生品質之熏陶,道德之培育。

海瑞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對陳規陋習從來不買賬。他寫了一篇《嚴師教戒》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做人的標準,大意是:人不要白活著,要照著聖人的話去做。不白活著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去中高科,做大官。而是指你如果到縣府衙門去當官,那時弄錢很容易,有好房子,也有漂亮的女人,你會動心嗎?金錢誘惑,你挺得住嗎?或者隻會說不會做,隻會對人說空話充當好人,見到大官就想巴結,有一點兒成績就驕傲起來,別人有什麼好的事,你便去搶先,自己的毛病,卻盡量掩蓋起來,幹什麼事都存私心。至於國家的大事業,則連想也不敢去想。海瑞以此教人,也以此律己,認為上麵這些事,哪怕占有一條,就對不住自己,也對不住祖先。他說:“我海瑞要是犯了以上任何一條過錯,就不如死了好。”在南平當教諭時,海瑞認為教師有教師的尊嚴,不能隨便向上司磕頭。根據《明會典》記載,洪武年間即明令規定:因各處儒學均設在當地孔廟之中,每至朔望之時,當地行政官員應清晨謁廟行香。師生須出大門迎接,而至明倫堂後師生作揖,教官侍坐,官員退出時,師生複送至大門。但明代中葉以後,士風衰頹,一些教官懼怕上司淫威,不顧朝廷成法,在儒學內對上司行跪拜之禮。這是視氣節為生命的海瑞所深惡痛絕的,因此,他明確規定諸生接見上官,須據《會典》諸書的禮節,於明倫堂見官,不許行跪,儒學前迎接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