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巡撫陷入困頓(1 / 2)

世宗死後,穆宗繼位。新繼位的皇帝早就聽說了這位海剛峰的大名,因而海瑞很快官複原職,天下官民拍手稱快。不久,海瑞又升為大理寺右寺丞,官居正五品,專管平反冤獄,開始了一段較為平靜的仕宦生涯。先後曆任兩京左、右通政(正四品)等職。隆慶三年(1569)夏天,海瑞又升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巡撫應天十府。應天十府為明王朝財賦之區,號稱全國最富庶的地方。但由於連年受災,加上貪官汙吏盤剝、鄉官橫行、土地集中,明穆宗百姓糧、役負擔特別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特別是鬆江更為嚴重。海瑞在《被論自陳不職疏》裏指出:“蓋華亭鄉官田宅之多,奴仆之眾,小民詈怒而恨,兩京十二省無有也。”海瑞下決心要改變這個局麵。到任之後,他銳意興革,整肅吏治,力摧豪強,矯革浮淫,厘正宿弊,一切以黎民百姓的利益為重。然而此舉掀起了軒然大波,幾乎完全斷送了海瑞的仕宦生涯。

名滿天下的海瑞蒞任應天十府後,政治風雲突變,官員們心驚膽顫,有的望風解綬,逃於外省避風,有的趕忙收斂平時窮奢極欲的習氣,裝成安分守職的樣子。有個顯赫的權貴,把自己的門第漆成紅色的,以示招搖,聽說海瑞要來了,一夜之間就改漆成黑色的;一個太監任監江南織造,曆來驕橫侈縱,出入乘八人肩輿,看到海瑞來了,心裏很不自在,遂將八人肩輿,改成四人肩輿。海瑞的到來,在應天十府的官場中造成一種威懾的氣氛。但是,他卻麵臨著嚴峻的困難,應天十府政治與經濟百孔千瘡,工作從何入手?那一年鬆江一帶正鬧水災,一直到深秋季節,許多良田仍然浸在水裏,原因是吳淞江、白茆河年久失修,河床堵塞。於是,海瑞決定,頭一項工作就從整修吳淞江、白茆河入手。

吳淞江引太湖水經黃浦江入海,但多年來到這裏任水利官員的,卻“曠職不修”,即使巡撫來了也不留心。於是,河床泥沙,“日有積累,月有繼嗣,通道填淤”,時間一久,太湖的水流不出來,奔湧回溢,便造成了巨害。海瑞在《開吳淞江疏》裏說:“吳淞江一水,國計所需,民生信賴,修之舉之,不可一日緩也。”之後,海瑞又在《平白茆河疏》中,提出地處常熟縣境內的白茆河因“水患不流泄”,三吳以北一些縣“均受其害”。而三吳入海通道,南麵是吳淞江,北麵是白茆河,居中為劉家河。劉家河原無淤滯,吳淞江已動工開疏,如果白茆河也同時疏浚,這個地區的水害就會得到解決。為了疏浚吳淞江、白茆河,海瑞親自派人作了實地勘查,計算所應挖掘的土方及所費銀兩,然後提出以工代賑的辦法。當時饑民很多,處於饑餓無食的狀態。如果不修吳淞江、白茆河,也不能看著百姓餓死,那就得開倉賑濟,如果疏浚吳淞江、白茆河,實行以工代賑,則可興修水利,又可達到賑濟饑民的目的。正如海瑞在上疏時指出的,這時“青黃不接,饑民尚苦無處趁食,官發銀米賑濟,勢之所必然也”,如果“興工之中,兼行賑濟,既有利於目前之饑民,河道開通,且有望今秋之成熟”。

海瑞的以工代賑收到預期的效果,一方麵是所有費用“不取之民,不損之官”,隻用本來就應用作救濟的倉庫積儲就能解決;另一方麵,也穩定了饑民的情緒,因為實行“興工之中,兼行賑濟,千萬饑民,稍安戢矣”。更重要的是由於吳淞江、白茆河的治理,在一個時期內消除了三吳地區的水患。就連當時反對海瑞的大地主、鬆江人何良俊也不得不承認:“前年海剛峰任應天巡撫,遂一力開浚吳淞江。隆慶四年(1570)、五年(1571)這個地區皆有大水,百姓沒有遭受水害,即開吳淞江之力也。如果沒有海瑞倡開吳淞江,怎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功呢?”有個想和海瑞作對的按院,也不得不私下驚歎曰:“萬世功被他成了。”

海瑞到任後,發現“天下財貨,皆聚於豪勢之家”,特別是土地兼並非常嚴重。豪強田連阡陌,弱者無立錐之地,喪失土地的農民被迫四處流亡。一州一縣之內,流徙之民,常居其半。這種狀況不僅導致朝廷的稅賦不足,更激化了社會矛盾。麵對如此敏感而棘手的難題,海瑞竟“冒天下之大不韙”,從土地問題開刀,逼令侵奪民田的官紳之家退田。而當地占地最廣的士紳之一是對海瑞有恩的退休首輔徐階,其產業之多,令人駭異,據說有田數十萬畝。海瑞對之一視同仁,責成徐階退其田畝半數以上。這使飽受勢豪欺壓的平民有了揚眉吐氣、申訴冤屈的機會,卻讓徐階處於十分難堪的境地。貧苦農民成群結隊,沿街呼號,每日都有上千人在徐府門前示威哄鬧。徐府家人無計可施,隻得取來臭泥糞堆在院前,見有人闖入便用泥潑出。由此,徐階對海瑞恨之入骨。作為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權臣,徐階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的暗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海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