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在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方麵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在抗擊倭寇入侵的戰爭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鞏固了明代的海防。雖然其晚年遭受排擠和冷遇,但他在抗倭過程中所建立的卓越功勳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將永垂青史。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交往可謂源遠流長。隨著地理知識的豐富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彼此間的往來越來越便捷。戚繼光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至日本航線的開通,為中日兩國民間交往與海上貿易的發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應該指出的是,海上航路的便利也給中央王朝的海防建設帶來了新的考驗。長期以來,日本群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南部諸島的武士與商人開始進入中國沿海,進行走私及燒殺搶劫等海盜活動。日本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稱為“倭國”,因而中國朝野便將入侵騷擾沿海的日本海盜稱為“倭寇”。中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抗拒官府的綠林人士也大多以海上諸島為根據地,與倭寇勢力內外聯手,共同向中央王朝的邊區發動劫掠。這種嚴重的態勢在明朝初年就已露端倪。但當時明朝國力強盛,海防鞏固,朱元璋先後派湯和、周德興等將領在山東至福建的沿海各地修築城堡,控製要害,巡視海道,嚴加防衛,所以未釀成大患。
倭患在嘉靖年間特別猖獗,這和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情況有密切的關係。明世宗的昏憒腐朽以及嚴嵩的奸貪狠毒,前麵已經述及,而尤其可惡的是嚴嵩竟然庇護、縱容通倭官僚,打擊、陷害抗倭將領。如福建巡撫阮鶚通倭,案發後,以重金賄賂嚴嵩,得免治罪。相反的,抗倭將領張經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浙江王江涇大敗倭寇,擒斬一千九百餘人,取得禦倭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但卻因嚴嵩奸黨趙文華的誣陷,功罪顛倒,張經被逮捕處死。抗倭名將俞大猷不會阿諛奉承,也遭到嚴嵩父子的陷害。嚴黨的倒行逆施,使倭寇有機可乘,侵擾活動日益猖獗。
麵對嚴重的倭亂,明王朝的千裏海防卻是衰敝無力,殘破空虛。當時軍屯製度遭到破壞,明人繪倭寇圖卷軍官虐待士卒,士卒紛紛逃亡。地處海防前線的遼東、山東、浙江、福建、廣東諸衛所平均每衛隻有一千七百九十七人,僅占原額五千六百人的百分之三十二左右,而其中有些還是虛額,還有不少是新入伍的和老弱病殘之輩。海防軍備器械也是非常落後,沿海戰船,十存一二,遇警隻好募漁船充數。“兵非素練,船非專業”,官兵畏敵如虎,望風逃竄。東南沿海遼闊的海防線上,幾乎沒有什麼防衛力量可言。難怪倭寇大舉進犯,如入無人之境,人民的生命財產慘遭屠殺和掠奪。
嘉靖年間,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除了明朝政府控製的官方對外的“朝貢”貿易之外,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這些商人不顧朝廷海禁的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私相貿易”,牟取暴利,形成了人數眾多、規模巨大、成群結夥的海上走私集團,來往於日本、南洋一帶。其中勢力較大的海上走私集團,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兼行劫掠”,如徽州(今安徽歙縣)人王直,就是當時著名的海盜商人頭目。他以日本平戶為據點,自稱“五峰大舶主”,勾結倭寇,“組織艦隊,誘導日本、中國西海之賊,洗劫江浙沿海”。當明朝厲行海禁時,沿海一些商人豪富,因商業利益受到打擊,便和這些流竄海上的海盜商人以及倭寇相互交結聯絡,“倭人借華人為耳目,華人以倭奴為爪牙,彼此相附,出沒海島”,裏應外合,進行擄掠搶劫,使得倭寇的禍患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