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難登基勵精圖治(1 / 2)

崇禎帝是明代最後一個皇帝。他在危難之際繼承大統,勵精圖治,勤於政事,力圖重整朝綱,挽救腐朽的朱明王朝。但無奈他生不逢時,在內憂外患的情勢下,命途多舛,終於導致國破家亡,成為本“非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名朱由檢,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卒於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他出生之時其父已29歲,被冊立為皇太子也已9年。然其父的地位並不穩固,危及儲位之事不斷發生,“梃擊案”便是其中最顯著的一例。崇禎帝手書“九思”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方11歲的朱由檢又親身經曆了皇家的幾次大變故:七月二十一日,祖父病故;九月初一日,剛剛即位的父親又突然死去,皇長兄由校(熹宗)即位。“紅丸”、“移宮”兩案並發,朝野上下一片混亂。天啟二年(1622),由檢受封為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京師信王府邸。若不是熹宗早死且生子皆殤,由檢可能很難再住進紫禁城。然而,命運卻把他推向了曆史的前台。天啟七年(1627)八月,由檢受命即位,以次年為崇禎元年,這時他還未滿18歲。

朱由檢即位後,首要的任務是從魏忠賢手中奪權,隻有這樣,他才能成為真正有權的皇帝。在這一點上,他順利地取得了成功。

熹宗死後,魏忠賢雖然失去了靠山,但仍有相當的勢力,因而朱由檢並未馬上下手懲罰他。這年九月,魏忠賢乞辭東廠之職,朱由檢沒有批準;他又“乞止生祠”,帝亦“優答之,其前賜額許如故”,僅止其餘。十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魏忠賢的同黨甚感自危,為了個人的前程,開始分化,楊所修、楊維垣先攻崔呈秀,主事陸澄源、錢元愨,員外郎史躬盛都上章彈劾忠賢,接著,又有嘉興貢生錢嘉征“劾忠賢十大罪”。朱由檢感到條件成熟了,當即決定向魏忠賢開刀。錢嘉征奏疏上後,朱由檢召來了魏忠賢,讓人讀給他聽。魏忠賢大懼,離開後即以重金賄賂原信王邸太監徐應元,求其幫忙,朱由檢聽說後,“斥應元”。十一月初一,他下達將魏忠賢安置於鳳陽的命令,初四日又下令逮捕。初七日,正向鳳陽趕路的魏忠賢在阜城得悉逮捕令已下,自知沒有好下場,夜間自縊而死。同月十七日,客氏也被笞殺於浣衣局。

隨著魏忠賢的自殺,朱由檢真正掌握了國家大權,但他麵臨的時局卻極不樂觀。後金政權對內地虎視眈眈,嚴重危及著明王朝的安全;封建社會的痼疾,諸如吏治敗壞、土地兼並盛行、賦稅地租剝削沉重等,這時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正在醞釀;朝廷上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黨爭,將要進入新階段,控製不妥,很可能繼續下去,甚至升級。這時的明王朝麵臨著滅亡危機。

麵對這種混亂局麵,崇禎帝決心勵精圖治,力求挽救大明王朝的頹運。

崇禎帝確實是一個奮鬥不息、銳意求治的皇帝。自明中期以後,皇帝怠政之風盛行,令天下臣民憂心。正德皇帝視國家為兒戲,今日出口外,明天下蘇杭,尋花問柳,自不待言;嘉靖帝和萬曆帝都在位四十餘年,他們篤信道教,整日在宮中做齋醮,曾一連數年不上朝理政;天啟帝好斧斤之事,把國家政務盡委於大宦官魏忠賢。崇禎帝則一反過去諸帝的怠政之風,“日理平台”,像開國皇帝朱元璋那樣“憂勤不怠”。自崇禎初年起,他經常召見大臣,一直堅持“麵決庶政”。除了白天處理政務,晚上也經常不休息,許多章疏都是深夜或淩晨批閱的。也曾像神宗初期那樣不辭辛勞,步禱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