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雄心的成大事者,必須從創新入手,從創新走向成功。創新是開創事業的原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戰勝自我,才能脫穎而出。
善於創新才能柳暗花明
紛擾繁複的現實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機會。而要覓得機會,把握機會,就必須勤於思考,把所聞所見不斷地與自身實際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判斷,得出結論,隻有這樣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一天夜裏,一場雷電引發的火災燒毀了美麗的“萬木莊園”,這座莊園的主人威廉。維爾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境地。麵對如此大的打擊,他痛苦萬分,閉門不出,茶飯不思。
一個多月過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見他還深陷在悲痛之中無法自拔,就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孩子,莊園成了廢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動動腦筋去思考怎樣改變這種狀況。”
威廉。維爾在外祖母的勸說下,決定出去轉轉。他一個人走出家門,漫無目的地閑逛。在一條街道的拐彎處,他看到一家店鋪門前人頭攢動。原來是一些家庭主婦正在排隊購買木炭。那一塊塊躺在紙箱裏的木炭讓威廉。維爾眼睛一亮,他看到了希望,急忙興衝衝地向家中走去。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裏,威廉。維爾雇了幾名燒炭工,將莊園裏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的木炭,然後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經銷店裏。
很快,木炭就被搶購一空,威廉。維爾因此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他用這筆收入購買了一大批新樹苗。幾年以後,“萬木莊園”再度綠意盎然。
一個人的每一個進步、每一個行動都離不開思考,善於思考的人才能從平凡中發現機會,從絕望中看到希望,從而創造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魯班是我國建築業的鼻祖,他發明過許多方便實用的工具,鋸子就是其中之一。鋸子的發明就源於他的善於思考。
魯班作為一個工匠,他經常到山上去尋找木材。路上,他看到工人們一斧頭一斧頭大汗淋漓地砍著樹,覺得他們實在太辛苦了。於是他就想,能不能發明個什麼東西代替斧頭,讓砍樹更省勁呢?這個念頭一直在他的腦中盤旋著。
一天,魯班又出門上山去。在爬一段比較陡峭的山路時,他滑了一下。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叢茅草,忽然他覺得手指被什麼東西劃破了,抬手一看,鮮血都滲出來了。他俯身湊到茅草跟前仔細觀察,隻見茅草的邊上有一排細細的利齒,正是這些玩意兒把他的手指劃破了。突然間,魯班腦中靈光一閃,他一下子聯想到了這些天來自己一直費神思索找個什麼東西代替斧頭砍伐樹木的事。他想,這麼細小的茅草都能將皮肉劃破,那麼應該也有東西能將樹木輕易砍倒。
魯班興致一來,便忘了疼痛,又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他用草邊在手背上輕輕一劃,手背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魯班若有所思地站了起來,他想,我何不讓鐵匠打製一些邊上有細齒的鐵條,放在樹上來回拉動?
根據這一想法,魯班製成了第一批鋸條。經過試用,果然比斧頭省事多了。到現在,木工們仍在用著魯班發明的鋸子。
人的每一種行為,每一種進步,都與自己的思維能力息息相關,離開了思維,人就什麼事情也辦不成了。既然我們被自然賦予了“思維”這樣神奇的力量,我們就應該積極開發我們的大腦。腦子是越用越靈的,我們每一次的思維都是在給腦子加油,經過潤滑的大腦更能適應自然的變化,人也才會具有更強大的生存本領。
為什麼有的人成就了偉業,有的人卻碌碌無為一輩子?其實,成功的機會無處不在,隻是她更青睞善於思考的人。別人成功了,我們卻沒有,並不是別人運氣好,而是他們善於思考,對這個世界多了份觀察,對自己的生活多了份思考。就像有人說的:這個世界不缺少能幹活的人,缺少的是會思考的人。
所有的計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當然,成功也不是胡思亂想就能得到的。真正的思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需要堅持不懈地總結積累經驗、博覽群書不斷“充電”:需要耐得住寂寞,於“鬧”中守靜;需要放棄安逸的念頭,犧牲娛樂時間……另外,思考也貴在“恒”,貴在“勤”,要多思考,常思考,勤思考。隻有經曆一番“痛苦”之後,才能在某一刻頓悟,品得甜美的果實。
其實人與人之間,誰比誰聰明、誰比誰幸運並不是最大的差距,最大的差距在於誰思考得多、思考得深、思考得對,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思考,遇到事情要勤於思考,對於一些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去解決;對於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我們要努力想到並實現。“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句稍顯誇張的話,從某種角度講,是有一定道理的。善於思考的人是永遠不會被困難阻擋的,即使前麵荊棘叢生,他們也能披荊斬棘,奮勇直前。
人的發展永遠都離不開機會,要想自己能夠把握機會、迎合機會、創造機會,那麼我們就必須不停地開動腦筋,運用智慧,否則我們就有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獨辟蹊徑,出奇製勝
出奇製勝,是成功的快捷方式,時代在變,事物和人們的思維也同時都在改變,隻有能夠隨著時代潮流靈活應變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世界是變化的,任何一種產業都在不斷改良以適應市場不斷改變的需求,成功的人總是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發現別人未做過的事業,因而,他們往往成功的最快,最直接。
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社會裏,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開會空談上,不如把握時機,當機立斷,發揮自己的決斷力,才能搶先一步,贏得先機。
19世紀中葉,美國加州出現一股尋金熱,許多人都懷著發財夢爭相前往。
當時,一個17歲的小農夫亞默爾也想去碰碰運氣,然而,他卻窮得連船票都買不起,隻好跟著大篷車,一路風餐露宿趕往加州。
到了當地,他發現礦山裏氣候幹燥,水源奇缺,而這些尋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事情便是沒水喝。許多人一邊尋找金礦,一邊抱怨“要是有人給我一壺涼水,我寧願給他一塊金幣!”或“誰要是讓我痛痛快快地喝一頓,我出兩塊金幣也行”。
這些牢騷,居然給了亞默爾一個靈感,他想:“如果賣水給這些人喝,也許會比找金礦賺錢更容易。”
於是,他毅然放棄挖金礦的夢想,轉而開鑿渠道、引進河水,並且將引來的水過濾,變成清涼解渴的飲用水。
他將這些水全裝進桶子裏或水壺裏,並賣給尋找金礦的人們。
一開始時,有許多人都嘲笑他:“不挖金子賺大錢,卻要做這些蠅頭小利的事業,那你又何必離鄉背井跑到加州來呢?”
對於這些嘲笑,亞默爾毫不為之所動,他專心地販賣他的飲用水,沒想到短短的幾天,他便賺了6000美元,這個數目在當時是非常可觀的。
在許多人因為找不到金礦而在異鄉忍饑挨餓時,發現商機而且善加運用的亞默爾,卻已經成了一個小富翁。
在經營的策略上,不要一窩蜂的跟著流行,這樣隻會把市場的惡性競爭提高,在相互砍價的割喉戰之後,不但損失了品質,到後來還會入不敷出,導致投資失敗,麵臨破產的危機。
凡事都要想到別人還沒有想到的一麵,方法也必須講求創新,因為人是善變的,任何一種產業都必須不斷地改良,以適應市場不斷改變的需求。
有人說:“凡事第一個去做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去做的人是庸才,第三個去做的人是蠢才。”但是,我們偏偏看到,有的人即使編號第一千萬個,即使擠破頭也改不了一窩蜂的本性。其實,想成功就應該出奇製勝,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發現別人未做過的事業,這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