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看著的女工的母親對女兒說:“如果你提不出社長讓提的建議,你把這個拿去試試看。”

“這個?!”

“把瓶口開大呀!”

“這樣的提案!”女工本來有些不以為然,但是又無其他建議可提,於是就提出了把味精瓶口擴大一倍的提案。

審核的結果出人意料。女工提出的建議竟進入15件得獎提案之中,領得獎金3萬日元。而且此提案付諸實施後,銷售額倍增,為此,女工又破例從社長那裏領取了特別獎。

受寵若驚的女工想:“出主意,出主意,原來以為很難,沒料到這樣的提案竟然也得了獎。像這樣的提案,一天能提上兩三個。”創新並不一定需要天才。創新隻在於你能夠找出新的改進辦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為找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辦法,世界上的所有大發明、大發現均是如此。

上述的這位日本女工,與其說是通過這次的提議獲得了3萬日元的獎勵,還不如說通過這次提議而獲得了一種自信心。我們可以設想,等以後公司再有這樣的活動時,這位日本女工絕對不會再說自己沒有任何提議了,她會成為一個提議專家。她說不定會因此而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人的自信心就是如此重要,它會使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成為一個事業上的成功發展者。

跨越自卑這道門檻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它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是以高昂的鬥誌,充沛的幹勁迎接生活挑戰的一種樂觀情緒,更是戰勝自己,告別自卑,擺脫煩惱的一種靈丹妙藥。自信是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在影響成功的諸要素中,自信是首要因素。有自信,才會有成功。美國作家愛默生也曾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古人雲:人不自信,誰人信之。建立自信,應該從相信自己、賞識自己做起。相信自己,就是對自己的認可和支持。“我能行”,“我也會成功”等積極的自我暗示,能夠激起強烈的成功欲望,在戰勝困難、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果敢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跨欄金牌獲得者、我國著名選手劉翔,越是在緊張激烈的大賽中,越是在競爭對手實力強大的情況下,越能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比賽成績越優異,這正是個人自信的充分體現。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撬動地球。”這是多麼豪邁而自信的語言。自信,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無數成功者的事實啟示我們:事業成功固然有種種因素,但自信是必不可缺的條件,失去了自信將導致事業失敗。

當初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後,有些反對他的人認為,留下那麼多空白就表明周期律的不合理和有矛盾,甚至連他的導師也嘲笑他不務正業。但是門捷列夫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的科學觀點,他根據周期律科學地預言一些當時還沒有發現的元素和它們的性質。正因為他的預言和後來的實驗結論完全一樣,周期律才被科學界所承認並且引起廣泛的重視。

居裏夫人為了證實鐳的存在,曾終日穿著沾滿灰塵和汙漬的工作服,在極其簡陋的棚屋裏,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鐵條攪動冶鍋,從堆積如山的瀝青礦的廢渣中尋覓鐳的蹤跡。條件極其艱苦,但她心裏卻充滿自信。她對友人說:“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她終於獲得了成功。

成功屬於自信者,而自卑卻是成功的絆腳石。有這樣一個故事:1951年,英國科學家弗蘭克林發現了DNA(人體遺傳物質的雙螺旋結構),這本是一件可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大發現,可由於他生性自卑,又懷疑這可能是錯的而不敢肯定它,直到兩年後,另外兩位科學家沃林與克裏克也發現了DNA,兩人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我們真為弗蘭克林惋惜。如果他自信一些,敢於承認自己和肯定自己,我想弗蘭克林這名字會載人醫學生物學史冊。自卑真的害人不淺。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這是十分正常的。個人自卑感的形成則是受個人環境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經曆對一個人生理狀況、性格、誌趣、思維方式等方麵產生重大影響,而這些因素正決定了一個人自卑的強烈程度。他認為童年經曆可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模糊,但卻保存在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都有重大影響。一般來講,童年生活不幸的人更容易產生自卑感或自卑感更強烈。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沒有受到過這些消極因素的幹擾,他們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能夠用意誌和適當的科學方法擺脫它們的幹擾,跳出陰影地帶。由此可見,成功永遠屬於自信者,自卑者與成功無緣,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卑者樹立自信呢?下麵是幾招樹立自信的方法。

真實地評價自我

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不要妄想十全十美,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對待自己,清楚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人無完人,或許你在這方麵不如別人,但別人或許在另一方麵不如你。在過高的要求無法實現的時候,失敗感自然就會產生,自卑心理也就不可避免。

轉移注意力

當你充分認識到自己後,就不要把注意力始終停留在自己的短處上。你停留的時間越長,黑色的陰影就越重。發揮你的長處,體現你的人生價值,更能讓你肯定自我,從而克服自卑的心理。

心理治療

如果你的自卑感太強,則成為一種心理疾病,一般的自我心理調節可能作用不是很大,此時需要通過心理醫生來進行治療。

主動找回自信

主動找一些簡單並且比較容易成功的事情做,逐漸增強自信心。一個人產生自卑的另一個原因,是遭受挫折和失敗,所以,通過逐步獲得成功找回自信。自信多一點兒,自卑就相應地減少一點兒。

補償法

這是一種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主要通過自己努力奮鬥,在某一方麵取得一定成就來補償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在聽覺完全喪失的情況下,他仍克服困難創作了著名的《第九交響曲》。

戰勝自卑的過程,其實也就是磨煉心態、挑戰自我的過程。人們常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自卑卻是自己為自己設置的障礙,隻有跨越這道門檻,你才能集中精力和鬥誌從事別的事業。

不卑不亢做自己

發掘自己的優點給自己設定目標去努力,做好了信心就有了,做不好也學到了新的人生經驗,會讓你在以後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堅定。

常聽到別人說:“我很不自信,我常覺得自卑。”這樣一講,就已顯得底氣不足,如果再麵臨強大的對手,隻有落荒而逃的份兒。不自信,常是人的心理在作祟,還沒有進行嚐試,就說自己不行,就算給他機會,他也會無法漂亮地完成任務!

一個自信的人,他是不會承認對手的強大的,他更不會說:“我不自信!”相反,他常會說:“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優秀的!”久而久之,他真的成了最好、最棒、最優秀的了!因為他以此為目標,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所以,他才不會回頭,他才不會猶豫和退縮!

不自認卑微,盡管你職務不高,薪水不多,可是,離開了工作崗位,你和別人一樣,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不同。對任何人,都用一樣的態度,而不必諂媚,不必刻意討好。對任何人都不卑不亢,你就是你,你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一個人貧窮點沒關係,地位低些也沒關係。這些都是外在的,是可以憑自己的努力改變的,或者說得極端些,不改變又怎麼樣呢?各人有各人的生活,隻要不妨礙別人,不對不起別人,窮些苦些又怎麼樣呢?但如果一個人自輕自賤,那就麻煩了,那就沒有救了。一個自輕自賤的人,就算你的地位怎麼高,財富怎麼多,人家仍會覺得你有缺陷,仍會覺得你需要改變。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出息的時候,主要的不是說他沒有做出成就,沒有成家立業什麼的,而是指那個人自輕自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不給自己臉麵。

而自輕自賤的孿生兄弟,就是自卑。奧地利心理學家奧威爾在《自卑與人生》中說:“自輕自賤的人,必定是自卑的人;或者說,自卑的人,必定是自輕自賤的人。”自卑就是拿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作比較時得到的那種感覺,是一種自己感覺低人一等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灰心喪氣的情緒。有自卑感的人,常常輕視自己,總認為自己無法趕上別人,並因此而苦惱。

一個好端端的人,為什麼會自卑,會自輕自賤呢?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欲,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這就是說,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人的成才道路是相當寬廣的,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當你取得了一定成功之後,還會繼續發現自己有不如他人之處。所以,時時知不足是有利於促進自己進步的。但若老是自卑不已,悲觀泄氣,則是有害無益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夠進行正確的自我估價。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如果隻看短處不看長處,或者誇大短處縮小長處,則會形成自卑感。苛求自己沒有短處,這是不可能的。有時,某些短處甚至還很難彌補,如身體的缺陷便是如此。積極的態度是揚長避短,以“長”補“短”。這一方麵不行,也許另一方麵比別人強。例如,盲人阿炳,雖然失去視覺,但卻拉得一手好二胡,他不就是靠聽覺和觸覺來體驗、創造生活的嗎?當認識到自己的短處時,可以設法彌補,或選擇更適合於自己的途徑發揮自己的長處,自卑的心理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一位高考失利的青年,感到十分失意,就騎著自行車在大堤上亂走,一不留神,車子歪了下去,險些撞著坐在堤下的一個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後,他沒馬上走,而是坐在老人身邊。那是春天的一個上午,陽光明媚,清風徐來。草綠了,花開了,那些花兒,在遠遠近近的綠草間像星星一樣閃爍。無數老人、孩子在草裏徜徉,花裏漫步,也像春天的陽光一樣燦爛。隻有這位青年例外。

那時候,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樣在他思想裏蓬蓬勃勃。很久以來,他看見一片落葉,便傷感,覺得自己也是一片落葉;他看見一片落花,也傷感,覺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見流水,還是傷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在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樣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他的失意,跟他說起話來,老人說:“年輕人,怎麼這樣無精打采呢?”他當時手裏正纏著一根草,在老人問過後,他舉了舉那根草說:“我這輩子將像這根草一樣平凡。”老人沒作聲,隻是靜靜地看著他。在老人的注視下他說了起來,他說:“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人,初中時因一場病休學一年。此後,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勉強讀了高中後,又沒考上大學。”他又說:“一個人連大學都沒上過,毫無疑問是一個平凡的人,我這一輩子將在平凡中度過。但我不甘心,也不想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從小就立下誌願,一定要讓自己的人生輝煌。”說到這裏,他流淚了,他心裏裝不下太多的失意,那些失意像洶湧的洪水,終於找到了決口。

這時老人開口了,老人說:“你知道你手裏拿的是什麼草嗎?”“不知道。”“它是蒲公英。”“這就是蒲公英嗎?我常在詩人筆下見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他說。“你沒看見它開著花嗎?”“看見了,一種小花,毫不起眼。”“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輝煌。”“在詩人的筆下?”“不。”老人搖了搖頭,注視著他。

俄頃,老人站了起來,跟他說:“我帶你去看一個地方吧。”他聽從了老人的話,也站了起來。隨後,他跟著老人沿著那條堤往遠處走去。大約二十幾分鍾後,他看見了一個足以讓他一生都為之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塊很大很大的河灘,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大,整個河灘上全是蒲公英,無邊無際。蒲公英開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黃黃白白的小花,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那樣美,那樣爛漫,那樣妖嬈,那樣蔚為壯觀,炫目輝煌。一朵小花,也可以這樣輝煌嗎?他們再沒說話,就那樣佇立著,起風了,花兒輕輕地向他湧來。他心裏一下子飄滿了那些美麗的蒲公英,忽然覺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從那以後,那漫無邊際的蒲公英一直在他眼裏爛漫著,他仿佛從那裏看見了自己。他同時也深深懂得了平凡的人生也可能充滿著不平凡的道理。

當然,對於人生來說,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一個人不必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和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已。那些每天一早來到街頭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們,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們,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評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自信,職場成功的第一要素

自信是每一個優秀人才所具備的必然態度。無論在哪個領域裏,自信這個亮麗的字眼始終占據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