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地
盤古,亦稱盤古氏,又名渾敦氏。“盤古”為“槃瓠”的轉音,意為“神犬”。這一圖騰徽號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武陵夷”的傳說中。
在我國古代諸神中,盤古被尊為最早的一位大神。三國時期吳人徐整的《三五曆經》和民間傳說中說盤古是開天辟地之神。在洪荒的原始時期,天地是混沌一片,宇宙像一隻黑乎乎的大雞蛋,盤古就是在這個“雞蛋”裏孕育和成長的。沉睡了一萬八千劫的盤古忽然睜開眼睛一看,眼前漆黑一片,他被悶得心慌意亂,一氣之下,不知從哪裏摸到了一把大斧,用力向黑暗中劈去,隻聽山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混沌世界被劈開了,清氣冉冉向上升去,變成了天,濁重的東西向下沉去,變成了大地。天地是分開了,但盤古害怕它們還會合上,就用頭頂著清天,腳踩著大地,站在天地中央,隨著天地自然變化而變化著。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又過了一萬八千劫,天升到了極高,地增到了極厚,盤古也長到了極高,但他仍然站在天地間,生怕天降下來,地長上來,又合在一起。不知又過了多久,天地總算是固定下來了,但他卻倒在地上死了。盤古在他臨死的時候,大吼了一聲,這聲音變成了雷霆。他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雲。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血成了江河,筋脈成了道路,肌膚成了田土,毛發成了草木,手足和軀幹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方名山。盤古用自己的身軀撐開了天地,直到天地定型以後才勞累地倒在地上死去,沒有他的獻身精神,就不會有天地人間,所以後人尊盤古為天地萬物之祖。
傳說因為天地萬物是盤古變化而來的,所以盤古喜則晴,怒則陰,哭泣則眼淚流為江河,噓則為風雨,吹則為雷電,乃神靈至極也。就是這樣一位神靈,他的廟祀卻不多,即便有廟的地方,香火也不旺。也許他離人們太遙遠了,他出自混沌,死於蠻荒,那時還沒有人,所以給後人留下的追憶也隻是他除了開天辟地外,再沒有給人類留下什麼東西。也許我們離他太近了,我們直接生活在他的身體上,感受著他的喜怒哀樂,沐浴著由他的眼睛變化而來的太陽和月亮發出的光澤,春雨秋風梳妝著大地和我們人類,才沒有對他產生應有的尊殊。
盤古並沒有被人們完全遺忘,陝北就有盤古廟。盤古廟在陝北民間稱做“古廟”,說明了它的古老。正因為盤古是天地第一神靈,他的廟是“孤”的,周圍沒有任何配廟,廟內也沒有任何神靈敢去配祀。盤古老人端坐在神龕上,飽經滄桑的臉上一雙深邃的眼睛凝望著蒼穹。這大概是他香火不旺的真正原因。由於香火不旺,古廟漸漸廢棄。據筆者所知,陝北僅存的一座盤古廟已於近年在延川縣高家屯鄉豐柏賞村中廢掉了。但盤古廟門聯仍然在人們心目中珍藏著:
日昍晶□安天下;
月朋□朤定乾坤。
盤古用自己的眼睛化為日月,用自己的身體撐開天地,使天地固定下來,天下才得以安然無恙。所以,人們就用日月組成對聯,標明他定乾坤、安天下的功績。這大概是人們對他最好的紀念吧?
聯中“昍”、“□”、“□”、“朤”是僻字,很難讀出它的正確音來。從辭書中查出,“昍”其義作“明”來解。“□”其義未詳。“□”同“晶”,“朤”同“朗”。依此音義來讀此聯,則是“日昍(宣)晶□(柳)安天下;月朋□(晶)朤(朗)定乾坤。”也就是“日明晶柳安天下,月朋晶朗定乾坤”。這是講不通的。北京八大處“老爺廟”上也有此聯,據那裏的老道講,此聯應讀作“日暖晶華安天下,月朋婆羅定乾坤”。此聯亦難讓人理解,但作為盤古廟上的千古門聯,人們已不從它的讀音和字義上來考究了,僅以日月和定乾坤、安天下作為對盤古的禮讚。
盤古的事跡與傳說在《白虎通》、《淮南子》、《山海經》、《周易》、《尚書》、《詩經》等典籍中都有記載。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與炎帝同出於少典氏。
據《史記·五帝本紀》和《黃帝本紀》所載,他是我國有史之開篇。史雲:“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也有說黃帝姓姬,號有熊氏。名軒轅是因其出生於軒轅之丘,號有熊是他在有熊建國。又雲姓姬是因他長於姬水。
黃帝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東南)打敗了炎帝氏族後,在中原定居下來,“諸侯鹹歸於軒轅”。後來,南方的蚩尤作亂,擾害各部族人民,黃帝又聯合了炎帝,在涿鹿將蚩尤擊殺,自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取代了神農氏的領袖地位,成為我國成文史中的第一位帝王,在民族傳統文化中被奉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在我國創世紀的神話傳說中,黃帝又是一位創造宇宙的天人之神,被奉為五大天帝中的中央天帝之神。就這樣,黃帝在我國古代史和古代神話中成了一位既是天神又是人王的人神合一的民族魂、民族偶像。在陰陽五行理論中,東方屬青,南方屬紅,西方屬白,北方屬黑,中央屬黃,故而,人們又將他稱做黃帝。黃帝又有土德之瑞,田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人們對五帝的信仰尤在於對黃帝的信仰。黃帝這一敬稱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有時,人們會冠以軒轅二字,稱做軒轅黃帝,而有熊氏、公孫氏的稱謂逐漸被人們遺忘掉了。公孫是他的姓,有熊,據史籍中說,黃帝於有熊建國。在黃帝統一中原之前,是以“熊”為圖騰作為族徽的。統一中原以後,黃帝為了安撫歸附的廣大部落族,就改用了“龍”的圖騰。有人說,龍圖騰是由熊圖騰和蛇圖騰組合而來的。為什麼要將蛇圖騰組合進自己的圖騰中?是因黃帝的母族圖騰是蛇圖騰。黃帝的母族是“□”氏。在古時候的用法通“橋”。黃帝被葬於橋山,就說明了黃帝始終崇拜著母族圖騰。龍圖騰是父族圖騰“熊”的獸頭與母族圖騰“□”之蛇身的集合體,這是最初的“龍”形,後來又增加了許多部落族的圖騰,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龍”形。
正因為黃帝在我國古代史和古代神話中既是一位人王,又是一位天神,所以在他身上充滿了許多神話色彩和人傑傳奇。
相傳,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是有橋氏女,她看見了大閃電繞著北鬥,光華耀目,將整個郊野都照亮了這一神奇的自然現象以後感應而有娠,懷孕二十四個月後產下了黃帝。臨盆時有紫氣充房,蘭香幽深。黃帝長大後,身逾龍顏。在神話傳說中,他生有四張麵孔,能夠同時觀察到東南西北四方所有的變化和天上人間的任何事情。說他清醒時,四麵八目明察秋毫;糊塗時,雖渾無麵目,卻是大智若愚。
在我國神話傳說中,女媧摶黃土造人,才有了我們人類。在典籍中說,女媧與伏羲兄妹二人婚配後才繁衍了我們人類,他們二人就成了我們人類的始祖。傳說他們是人首蛇身。黃帝的母族圖騰就是蛇圖騰,說明黃帝母族是伏羲氏的一支。在漢代壁畫中將女媧伏羲畫作人首蛇身,並且兩尾相交。伏羲一手拿著曲尺,一手捧著太陽,太陽裏還有一隻三足烏;女媧一手拿著圓規,一手捧著月亮,月亮裏還有一隻三足蟾蜍。他們手中之物表現的是太陽和月亮,男女和陰陽,規與矩表明了法度與禮儀。這意味著人類文明是由他們開始的。
伏羲,亦稱做包犧,風姓,六千年前活動在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的部落族首領。伏羲所在的部落以鳥(鳳)為圖騰,部落東遷以後,伏羲成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傳說伏羲能“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為罔罟,以田以漁”。所以,後人將伏羲稱為“一畫開天”的人類始祖。《易經·係辭下》伏羲觀蜘蛛結網而做漁網,教民以漁。並且訂立了對偶的婚姻製度,還創八卦,上觀天象,下察地理,中觀萬物。伏羲就是這一時期的部落領袖,將人類帶出了愚昧社會。
農耕文明出現以後,集太陽神、農業神、商業神、醫藥神於一身的“炎帝”出現了。《國語·晉語》:“昔,少典取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相傳,炎帝的母親女登去華陽遊玩時,“感神龍而生炎帝”。由此看來,少典娶了兩個有□氏之女,即黃帝之母附寶,炎帝之母女登。黃帝之母是見閃電繞北鬥而生黃帝,炎帝之母是感神龍而生炎帝。其實,這些都是母係社會中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一種說法,這些很可能是他們在出生時出現的一種天文現象。但也可以說明,到了黃帝和炎帝時,已經有了基本的男女婚配製度,有了父族與母族的區別,人類已經走到了父係社會的邊緣了。
傳說中,炎帝是“人身牛首”。所以,牛就成為炎帝部落的圖騰。炎帝手中拿著一杆秤,是專司夏天的神器,他用這一神器催促萬物生長。夏天在陰陽五行中屬火,所以又有專司夏天的神器秤。火上有火,即為“炎”。因此人們稱他為炎帝。這同時也說明了人類對火的崇拜。因為火將人類與獸區別開來,人類因會使用火而走向光明,獸則停留在它們的原始狀態。炎帝又開創了原始農業,教人們耕作種植,傳說中說其母“感神龍而生之”,故而人們又稱他為“神農”。神農倡行“日中而市”的貿易活動。神農嚐百草既解決了農作物的栽培種植及改良等問題,又為人們提供了用草藥治病的經驗。他對人類的貢獻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