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夜的傳說
除夕守夜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天神對人是很慈善的,每逢大年三十的晚上,天門大開,人間所有的石頭瓦塊都可以變成金銀。不過,人們隻有把撿來的石頭瓦塊放在家裏,等到天亮以後再打開房門,這些石塊才能最終變成財寶。就在那時候,有一對兄弟對此事早有耳聞,但從未遇到過。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他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各自坐在屋裏,等候天門打開。哥哥太貪心了,事先把一大堆石頭搬到自己家門口,而弟弟則是靜靜地呆在屋裏等著天門打開。三更天時分,天門就要開了,所有的石頭瓦塊就要變成金銀了。哥哥欣喜若狂,使出渾身解數,堆了一屋子的石頭等著變成金銀。弟弟也很驚喜,但隻是按規矩搬了一筐石頭放在自家屋裏,關上門等著天亮。天門開了,石頭變成了金銀,哥哥有一種抵製不住的感覺,想要炫耀一番,終於沒有等到天亮,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房門。一眨眼的工夫,金銀又成了石塊,哥哥癱軟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而弟弟卻一直等到天亮以後才打開房門,滿筐的金銀照得人眼花繚亂。後來,天神發現人間像哥哥一樣嗜財如命的人越來越多,一氣之下,將天門緊緊關閉,再也不開了。但人們總還祈盼著能夠得到天神的憐憫,再次打開天門,於三更時分從外麵搬回石頭,變成金銀。可是,這種事情再也沒有出現過,久而久之,這種祈盼便被逐漸演化成為一種風俗,即“守夜”。
年畫
年畫是伴隨著我國過年習俗而誕生的,顧名思義,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張貼的畫。年畫來源於“門神”。我國人民張貼年畫的習俗主要是為了消災納福、鎮妖避邪,同時也有增加喜慶氣氛的效果。早在漢代,各地就有了貼畫於門上或直接繪畫於門上的習俗。到了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就曾畫過“鍾馗捉鬼”的門畫,以圖避邪。宋代又出現了彩版年畫,時稱“紙畫”。年畫到了清代中葉更為流行。一般年畫都用木板水印製作,所以又稱為“木板年畫”。
年畫的畫麵多寓意喜慶,祝福新年,色彩明亮,線條簡單,場麵歡快、熱鬧,如“五穀豐登”、“春牛圖”、“娃娃戲魚”、“大慶豐收圖”、“農家忙”等。年畫在形式上又分為門畫、灶畫、連幅、單幅、鬥方、橫披等。
年畫產區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廣東仙山、福建泉州、河南朱仙鎮、陝西鳳翔等地。陝北年畫大都來源於鳳翔,新中國成立以後有楊柳青、綿竹年畫流入本地。最受陝北人民喜愛的年畫主要是“天官賜福”、“壽星圖”、“娃娃戲鯉魚”、“富貴牡丹圖”、“春牛圖”等。
窗花(延安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曆史悠久。早在漢代,人們就在絹、金銀箱、皮革等質地很薄的材料上進行剪刻藝術的創作。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以纖維為材料的真正剪紙。到了唐代,剪紙更為盛行。剪紙的內容極為豐富。從各種花草、鳥獸到人物故事都可以作為剪紙的創作題材,以此來反映當地的民俗民風。每逢過年,民間大都在窗戶上或門框上張貼各種象征喜慶吉祥的剪紙,以增添節日氣氛。剪紙從用途上可分為窗花、牆花、門箋、頂棚花、燈籠花、喜慶花、衣飾繡樣、純供欣賞的各種圖案等種類。其中衣飾繡樣的剪紙在農村普遍用於鞋花、枕花、帽花、肚兜花、衣袖花、圍裙花等。從表現形式上,剪紙可以分為折疊剪紙、單色剪紙、分色剪紙、襯色剪紙、拚色剪紙、點色剪紙、勾畫剪紙、木印剪紙等。
延安剪紙以吳起、安塞、延川、洛川、黃陵等縣最為廣泛。大致有三種風格,吳起以陽刻剪法為主,線條纖細流暢,代表了北部風格。延安、安塞一帶的剪紙,在陽刻刀法上線條粗獷有力,結構簡練,陰刻刀法古樸、凝重,是中部剪紙的代表。南部的洛川、黃陵等地,以陽刻為主,精巧細致,構圖勻稱。
每年和婚慶時張貼剪紙,用以裝飾,既有吉祥的感受,又有喜慶氣氛,所以,剪紙藝術一直受到陝北人民的歡迎。在剪紙藝術作品中,窗花是陝北民間在年節裏必不可少的,與年畫一樣,是必須張貼的裝飾品。窗花原本是用來避邪的,古時候的人們信奉凶神惡煞是害怕紅色和火的,所以就在窗戶上圖掛上紅色以達到驅逐邪惡的目的。當紙出現以後,人們就在紅紙上寫上一些禳鎮之語來詛咒祛邪。唐時,尉遲恭、秦叔寶二人代替了原來的神荼、鬱壘二位門神後,將他們的畫影圖像貼在門上以鎮邪。人們在這一現象的啟示下,就將鍾馗、公雞、老虎、葦索等鎮鬼的形象畫在紙上,貼於門戶。但是,這樣雖然可以起到鎮邪作用,卻不美觀,人們就用剪紙的技法將這些形象刻畫在紙上,既有一定的藝術性能,又保證了窗戶的透光性,窗花就這樣出現了。
爆竹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鞭炮”,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傳說爆竹起源於“庭燎”。《詩經》中有“庭燎”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做成的火炬。竹竿在燃燒時,竹節裏的空氣受熱後產生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啪的炸裂聲。古人就是以此種辦法來驅逐鬼邪的。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杆”。《通俗編·俳優》中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古人用鬆子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此乃早期爆竹。《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犭喿惡鬼。”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中雲:“西方深山中有人也,身長尺餘,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名曰山犭喿,其音自叫。人嚐以竹著火中,爆火撲而出,犭喿皆憚之,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中,火撲嗶有聲,而山魈驚憚。後人遂象其聲,以火藥為之。”據傳,初唐時期,天災不斷,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在小竹筒內裝上硝,導以爆竹,以硝煙驅散山嵐瘴氣,減退疫病流行。這就是最早的裝硝爆竹。到了一千三百年前,火藥發明以後,人們用紙卷筒子代替了竹子,並以麻莖把爆竹編成串,稱為“編炮”,又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所以也叫做“鞭炮”。其實,北宋時期就有人用紙包裹硫磺粉製作成爆竹,稱為“爆仗”。南宋時期,鞭炮才出現了。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雲,“內藏藥線,一發連百餘響不絕”,這就是鞭炮。據《東京夢華錄》中所載,宋代已經有了專門生產鞭炮的作坊和除夕出售鞭炮的記載。到了晚明時期,鞭炮已有很多品種,除了鞭炮以外,有如“二梯響”等,還發明了各種花炮。到了這一時,人們燃放爆竹已不僅僅是為了驅逐山鬼,更多意義則是用來為喜慶增添氣氛的,或是為了別的民俗意義,如“接財神”、“迎灶君”,是想討個吉利,作為“爆(暴)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