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迎財神(2)(1 / 3)

元宵的來曆另有說法是,人們在正月十五天官誕辰日要設祭,以祈求天官賜福。在設祭中要誦經持齋、不見葷酒,因為天官是素食之神,隻用米飯麵團之類的素食為天官上供就可以了。人們很信仰天官,希望能更多地得到他的恩賜,所以把祭祀儀式也辦得很講究。在如此講究的儀式中僅用簡單的米飯和麵團作為供品就顯得有些不相稱,所以人們對祭品進行了潛心研製,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元宵”這類食品。因為這類食品是在元宵節為天官上供的。所以人們將它稱為“元宵”。如此說來,“元宵”的本意是指元宵節的供品。

還有一說,元宵最初是以“白粥泛膏”的形式出現的,後來才將其改為有餡的湯圓。所謂“白粥泛膏”就是一種糊狀物,即今天陝北民間仍然食用的“米茶”。為什麼要以白粥泛膏這種食物作為元宵節的祭品來祭奠神靈呢?因為漢明帝最早是在宮廷裏舉行“禮太一”的祭祀活動的,太一神是道教最高神,道教又崇尚三元之說。三元者,據《雲笈七簽》中雲:“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道教最早說盤古開天地是從一個混沌的蛋殼中走出來的,後來又在《太上老君開天經》中說:未有天地時,“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裏寂寞無表”。而後,“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一大世紀。洪元經萬劫而有混元,又經萬劫而“百成”,“百成”八十一萬年後而有“太初”。“太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太初既沒,進入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太始”,太始者,萬物之始也。以後便是“太素”世紀,“天生革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此為上古。中古始於“混沌”之世,經曆“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盧”、“句婁”、“赫胥”而至“太連”。太連之時,“天生五氣,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進入下古,首有伏羲”,次“女媧”,次“神農”,次“燧人”,次“祝融”。再次有“高原”、“高陽”、“高辛”、“倉頡”、“軒轅黃帝”,再次有“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夏禹”。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道教都有天地始成於大蛋殼這個混沌世界的說法。混沌即混濁一片,糊乃混沌之物,以“白粥泛膏”這種食物使用在“上元節”的祭奠中就是人們對本源的一種追憶,但此習俗僅在信奉道教的民眾中傳承,佛教則無此習。陝北民間又將油饃與糕片煮在米茶之中,這樣就更近於混沌世界之說。

元宵張燈始於漢代。西漢文帝到東漢明帝時期倡佛教,佛教開始對我國產生影響。漢永平年間(58—75),明帝親自到寺院裏去張燈祭神,以示對神佛的敬仰,並於正月十五日這天夜裏,在宮廷舉行大型的太一神(北極星)祭奠活動,同時要求各個寺院也要“燃燈表佛”。這些儀規傳入民間以後亦有人效仿起來,燃燈懸掛。到後來,漢明帝幹脆下令,命士庶人家於正月十五日一律掛燈,共同表佛,這就是元宵節又被稱做“燈節”的由來。後世之俗,年年於上元之夜張燈結彩,通宵達旦,成為民俗中的重要節日之一。

到了唐代,元宵節放燈已經發展到了盛況空前的地步,並且設有專門的燈市。唐玄宗時,每逢元宵之夜,就命人在禁城內大張彩燈。規定燈期為三個晚上,即十四、十五、十六日各晚。後來又將其擴充到從正月十一日燃燈,至二十日落燈,燈期為十天。到了宋代,元宵放燈已十分熱鬧,燈期從正月十四日開始至十八日晚落燈,共為五個晚上,而且規模更加盛大。明代的燈節仍然可以與唐宋兩朝相媲美,朱元璋規定從正月初八開始張燈,至十七日晚落燈,與唐明皇所規定的燈期一樣長,隻不過是前提前了幾天。燈節期間,燈火輝煌,萬盞閃爍,絢麗多彩,成為元宵佳節的別致景觀。到了清代末期,城市裏的燈火規模逐漸縮小,而民間燈火則一直盛行。唐代在放燈期間夾有雜耍技藝,宋代出現了燈謎,明代增加了戲劇表演。

民間向來有“上元的燈,中秋的月”或者“除夕火,元宵燈”的說法。這是我國曆史上在元宵燈節曾經出現過輝煌而被民間所認可的社會現象的總結。據說,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在山上置百枝燈樹,高八十丈,於子夜時分,百裏可見。唐玄宗先天二年的元宵節,曾做出一座高二十丈的燈輪,燃燈五萬盞,還有千餘踏歌少女舞燈助興,盛況空前。“今宵閑殺團團月,多少遊人隻看燈”,便是寫照。到了宋代,賞燈風俗更盛,最具代表的是東京汴梁的燈會。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詞中是這樣描寫這一盛會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燈節何等壯觀。我們從這一闕詞中可以看出,宋代在元宵節是以舞魚龍為主的,這時還沒有出現舞獅。舞獅是在明代獅子進入我國以後才出現的娛樂項目。

元宵節紮花燈。花燈也叫“彩燈”、“燈籠”。據典籍記載,西漢以後,曆代都有製作彩燈的作坊。唐朝時除了將彩燈用於照明外,還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彩燈藝術在我國曆史上發展很快,造型上豐富多彩。“走馬燈”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曆史了。《荊楚歲時記》中就提到“燈似火運”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中雲:“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雲,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

燈謎。燈謎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南宋時期的臨安城裏每年元宵節的放燈活動很壯觀,一些人就把詩謎條子係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之上,既供人們觀賞花燈的風姿綽約,又供人們猜射詩文,這種文義謎語就被稱做“燈謎”。這種文化形式首先是在官宦大夫階層裏興起,後來逐漸普及到民間。這樣一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多了一項活動內容。

耍龍燈。古人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大靈物”,人們又把龍作為吉祥的形象,以代表風調雨順。在殷商時代,銅器上麵和骨刻上麵就有了龍的圖形。周代的銅器上,龍紋已趨完善,說明中華民族信奉龍由來已久。我國民間舞龍的出現,據《春秋繁露》中記載,是起源於漢代的,以後經曆朝而不衰。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中就有耍龍燈的表演。

元宵觀燈。元宵觀燈習俗的由來據說是源於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的示現神變,降伏神魔,在西方曆法上是十二月三十日,此時正是東方曆法上的正月十五日,即漢武帝改曆前的陽曆十一月十五日(此是周朝曆法)。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神變,佛教徒們要於這一天舉行燃燈法會。佛教傳入我國以後,此俗也隨著傳了進來。到了東漢明帝時期,開了元宵節放燈的先河。當時元宵燃燈隻是為了敬佛,後來,京城和民間逐漸興起這一活動,並且每年都要舉行,但這時的放燈已不僅僅是為了敬佛,更多的是為了觀賞戲玩。據《春明退朝錄》所載:唐太宗時,“觀燈獨盛”。唐玄宗時,將放燈演變為喧鬧的燈市。“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之夜點之,百裏皆見,光明奪目色也。”《朝野僉載》中雲:“做燈輪高二十丈”,“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漢武帝以後改曆,用夏曆,就將其十一月十五日的這個正月十五日,移至現在的正月十五,一直沿襲下來。

元宵節觀燈,在陝北民間最忌諱的就是有風雪,認為“雲遮中秋月,雪打上元燈”是一種年景不好的預兆。隻有“元宵有星光,人畜都安康”,才是人們所祈盼的。“有風又有雪,人病牛亦折”,“燈籠被雨澆,早稻一束蒿”是人們不願看到的天象。陝北民間又將其概括為“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雲遮月,無病無恙遭年成,不遭年成有病殃”。

正月十五掛紅燈的來曆

傳說唐朝末年,黃巢率領起義大軍北上,攻打鄆城,圍城已經三天,還是攻打不下來。黃巢憤怒地指著城門樓子大罵,並發誓,攻破城池以後,一定要殺個雞犬不留。

這時候,已經快過年了,下了一場大雪,天氣很冷,士兵們大都沒有換上冬服,黃巢知道,如果硬攻,一定要受到很大損失。隻好將軍隊撤到山裏,等過了年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