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禮是指儒家對人的各種社會行為所做的規定,類似於其他宗教的儀式和戒律。《禮記·禮運》雲:“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此所雲,禮是天的意誌。禮的重要性在於“治理”。《禮記·祭統》中雲:“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種,吉禮(祭神之禮)、嘉禮(重大慶典之禮)、賓禮(外交禮儀)、軍禮(軍中特有的祭祀及任命、檢閱等禮儀)、凶禮(喪禮)。另外,還有專門為士大夫階層規定的禮儀,而對老百姓則沒有規定專門的禮儀。所以,《禮記·曲禮》雲:“禮不下庶人。”在眾多禮中,什麼禮是最重要的?《禮記·祭統》雲:“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因祭祀活動被儒家看做是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所以也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祭祀與軍隊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內容。禮既然是一件戒律,因此又派生出了“理”的概念。《禮記·仲尼燕居》中雲:“禮也者,理也。”就是說,由禮延伸至理。宋代儒者在這一邏輯上進行了充分的發揮,認為禮就是天理,也是天理的體現。禮在宋儒的倡導下,成為國禮,國家設有禮部,由禮部來負責祭祀和各種禮儀活動,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十分重要。

而狹義的禮則是指祭禮,即敬神或祭祖。《儀禮·覲禮》中雲:“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說的就是敬神之禮。因禮是出自帝王,《禮記·大傳》雲:“禮,不王不禘。”也就是說,老百姓所行之禮是仿效帝王之禮來敬神或祭祖的,自己沒有禮。所以民間有“理出大家”的說法。

五毒

五毒是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動物。舊時習俗,人們於端午節在床下、牆角灑雄黃水或雄黃酒,目的就是為了祛除此五毒。因為五毒有很強的毒性,攻擊人畜時又很歹毒,後來人們便將那些心狠手辣的人稱之謂“五毒”之人或將無惡不作的人稱做“五毒俱全”。

清代呂種玉在《言鯖·穀雨五毒》中雲:“古者青齊風俗,穀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狀,各畫一針刺,宣布家戶貼之,以禳五毒。”此說又是一種五毒說法,但大都以前一種五毒為普遍說法。

五穀

五穀是五種穀物,但其所指不一。《周禮·天官·疾醫》中雲:“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疾。”鄭玄對其中所指五穀做的注釋是:“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雲:“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趙歧又對其中的五穀做注是:“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雲:“五穀為養。”王冰注曰:“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囉經》卷中雲:“五穀謂大麥、小麥、大豆、稻穀、胡麻。”但最普通的說法是指稻、黍、稷、麥、豆。後來,五穀成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隻限於五種之數,現在已將五穀泛指糧食作物,連穀物所限都已打破。

五辛

五辛是指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也稱做五葷。《梵鋼》中雲:“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蔥、二薤、三韮、四蒜、五興蕖。”

五味

五味指: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和鹹味。

五菜

五菜指:葵菜、韮菜、藿菜、薤菜和蔥。

五香

五香指:茴香、花椒、桂皮、大料、丁香。

五果

五果指:桃、李、杏、栗、棗。

五福

五福是舊時人們所追求的五種生命健康的取向。據《書·洪範》中雲:“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代桓譚的《新論》中又說:“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又將子息這一種族延續加進去,成為新的五福論。

五德

五德是舊時人們的道德標準。所謂五德是指:溫、良、恭、儉、讓。溫指和藹,良指善良,恭是指待人以恭敬,儉是儉樸、儉節,讓指謙讓。人隻要有了這五種品格,就是一個完人了。後來又有一種五德說法是指智、信、仁、勇、嚴。智指智慧,信指誠信,仁指仁慈,勇指勇敢,嚴指嚴於律己。

五脊六獸

五脊六獸是一種屋頂建築式樣,其上有脊五條,四角各有瓷製六獸踞蹲。這種建築多用於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在民俗中經常被用到,是一種美好的祝福詞,常被用在婚禮中。

據《宋史·竇儀傳》所載:宋代的竇禹鈞有五個兒子,分別是竇儀、竇儼、竇侃、竇偁和竇僖。他們兄弟五人在科舉中相繼及第,故而後人稱他們是五子登科。

舊時,稱進士登第為折桂,宋人王應麟的《小學鉗珠·氏族·五桂》中說:“範致君、致明、致虛、致祥、致厚相繼登第,有五桂堂。”故而,人們對親族五人相繼登科稱為五桂。竇禹鈞的五個兒子登科以後,馮道嚐贈詩美之雲:“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範氏五子登科後,元代曹之謙在《趙吉甫種德園》一詩中雲:“從今不羨燕山竇,五桂聯芳老一椿。”

五男二女

《詩經·召南·何彼□矣》孔穎達疏引晉皇甫謐雲:“武王五男二女。”謂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後用以表示子孫繁衍,有福氣。宋時常繪有五男二女圖於紙箋上或禮品上,以示祝福。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凡孕婦入月於初一日,父母家以銀盆或□或彩畫盆、盛粟稈一束,上文綿繡或生色帕複蓋之,上插花朵,敷羅五男二女花花樣,用盤合裝。”

晦朔弦望

晦朔弦望不僅是我國曆法中的名詞,而且也是我國民俗中經常出現並運用的名詞。

月亮是繞地球運行的,地球運行到什麼方位,月亮也隨之運行。月亮每日運行十三度十分有奇,故而有盈虧之別,每月也就出現一朔一望。月初是全晦的,曆二三日則成彎形,再過四五日而見其半,又七八日即見其盈,以後則是漸漸虧缺,以至於晦。

因為月亮是不發光的,恒借日光之反射而有所不同,才有朔望。全晦就是月亮在地球與太陽之間,日月在同一經度,月亮的受光麵不能反射到地球上,就是“晦”。距離“朔”這一天體運行現狀七日左右,月亮距太陽呈九十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麵,就是“上弦”了,到了月亮處在太陽的正麵,呈一百八十度時,日月在同一經度,地球在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的受光麵完全向著地球,故而光圓,也就是“望”。離“望”七日左右,月亮距太陽呈九十度,太陽行於月亮之前,又出現了僅見月亮之半麵,就是“下弦”。再以後,距太陽逾近,乃介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亮上的光又處在全晦狀態,而為“朔”矣。晦也就指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朔,指農曆每月初一,晦朔指農曆每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也指從天黑到天明。朔月是農曆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月相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朔望月是指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曆的時間。朔月指農曆每月初一,朔望指朔日和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