祼是古代喪葬禮儀之一。即吊喪時以酒灑地,表示祭奠。《尚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穎達注疏:“王以圭瓚酌鬱鬯之酒以獻屍,屍受祭而灌於地,因奠不飯,謂之祼。”古時對祼有具體的規定,司馬光《儀書》中要求:“若人酹,則須具公服靴笏也。”另外還指對朝見的諸侯行祼禮,以爵酌鬱鬯酒以敬客。《周禮·春官·典瑞》:“祼有瓚……以祼賓客。”鄭玄注:爵行曰祼。賈公彥疏:生人飲酒爵行亦曰祼。
犧牲
犧是古代用做祭品的純色牲畜。牲是供祭祀和食用的牲畜。二者是有區別的,一是對牲畜色澤的要求不同,即犧必須是純色的,不能有雜毛。二是用途不同,即犧是純粹的祭品,不能食用,而牲是可以食用的。如在祭天大禮中,所用大都為犧,它們在“燔燎”中被燒毀的蕩然無存,而牲在祭獻以後是可以食用的,所以,民間大都用牲而不用犧,一則,因犧的挑選困難,另則,燒了也是一種浪費,更因民間不祭天地,所以不用。
以上官方祭祀禮儀在民間是不舉行的,但有的在家廟祭祀禮儀中也借用其中的部分,如合祭,四時之祭,民間也是常有的,祭品的使用上也借用官方規製,如春祭用韮、秋祭用黍等。
九拜
拜是指長跪、彎腰、垂手至地。九拜是我國古代祭祀或相見時行禮的九種形式。據《周禮·春官·大祝》所載:“九拜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前四種為常用禮,稱為正拜,後五種是依附於前四種的正拜。
稽首是舊時所行的跪拜禮,行禮方式與頓首相同,但頭觸地的時間較頓首長。《疏》:“稽首是稽留之意,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隆,臣拜君之拜。”古時規定:一拜三叩首,三拜則九叩首,用以表示尊敬之極。
頓首,據《周禮·春官·大祝》注雲: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雲:“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行頓首拜時,兩膝跪地,兩手下垂扶地,然後以頭叩地並立即舉起,是平輩間相見時互行的拜禮。後人將這一禮儀也用於文書的結尾。
空首,是在行跪拜禮時,兩手拱至地叩頭至手,不觸及於地,故名“空首”,又被稱做“拜手”。我國各類古書經常使用的“拜”的說法,就是這種“拜手”的省稱。這種禮節是同輩間所行的常禮。
肅拜,是直身肅容而微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以拜。《周禮·春官·大祝》注:“但俯下手,今時撎(揖)是也。”《疏》:“肅拜者,拜中最輕,唯軍中有此肅拜。婦人亦以肅拜為正。”因軍中將士披鎧甲,不便於拜,故而《禮記·曲禮上》雲:“介者不拜。”《朱子語類·禮》雲:“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正,何謂肅拜?’曰:‘兩膝跪地,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拜手亦然。’”
振動之禮已失傳,今無此禮。
除了以上九種拜禮外,還有一些拜的形式,如“再拜”是一拜而又拜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表示恭敬。再拜禮所用之處如《論語·鄉黨》中雲:“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禮原本是對尊長的敬辭,多用於文書的結尾,後來也常用於平交之間。如果是臣對君則在再拜之外還要行稽首禮。《禮記·玉藻》:“凡獻於君,皆再拜稽首送之。”故而,在古書中常常出現“再拜稽首”的字樣,這是連文疊用。
百拜。百拜是多拜的意思,表示禮節很隆重。《禮記·樂記》“一獻之禮,賓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清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於百。若平禮正是一拜再拜,即人臣與君,亦止再拜。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明以後與父母及師友貴官書信中常有百拜一詞,以示尊敬。
拱,是兩手斂指合,尤抱拳以示敬意。《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正立拱手。”古時男子吉拜尚左,女子吉拜尚右。如遇凶喪,其拜則反之。抱拳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凶拜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揖是古代的拱手禮,今雲“作揖”。是賓主相見時的常禮。《公羊傳·僖公二年》:“獻公揖而進之。”《注》:“以手通指曰揖。”《說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平交之間,雙手抱拳,腰略彎曲,揖而不拜,以示敬意。揖在《說文》中又被解釋為“抒也,或作揖”。長揖是古代比拜較輕的一種敬禮。相見時站立,身略俯折,拱手自上而止極下以為禮。此禮用於略尊於己者。《史記·酈生傳》:“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
跪拜禮製
據《禮記·檀弓上》中雲:“孔子曰:‘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後者’。”此說是先以兩膝著地,然後拱手而拜,最後以兩手觸地俯首以頭叩地,這是非常恭敬的跪拜禮;先以兩手觸地俯首以頭叩地,然後再以兩膝著地拱手而拜,這是一種非常誠懇的跪拜禮。守孝三年,我遵循後一種跪拜禮。《禮記·檀弓下》雲:拜和叩頭觸地是親戚極其哀痛的表現。叩頭觸地是最痛苦的表現了。
磕頭是一種以頭著地或近地的跪拜禮。宋洪邁《夷堅支誌·任道元》中雲:“任深悼前非,磕頭謝罪。”磕響頭是雙膝跪下,以額碰地出聲,表示惶恐、感激等心理狀態。
抱拳禮的由來。據《禮記·檀弓上》中雲:孔子和他的門人在一塊站著,孔子在拱手時以右手遮著左手,弟子們也都以右手遮蓋左手。孔子說“你們太喜歡學我了,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有姊妹之喪的緣故,你們不可這樣。”弟子們就都改用左手遮蓋右手了。由此可以看出,古時男子吉拜之禮是崇尚左手的,女子吉拜之禮崇尚右手,隻有凶拜才反之。凶拜的這種反製正是從孔子為其姊妹之喪而由。這樣就被後人遵循下來,所以,行拱手禮時一定要區分出凶吉,不能一概而用之。
古人製禮的目的是為了傳揚。《禮記·檀弓上》雲:“弁邑有人在母親死了以後像小孩一樣哭泣。”孔子說:“就悲哀而言,真夠悲哀的了”,很難有人跟得上這樣的悲哀哭泣。但是,禮是為了傳揚,為了有人能夠依禮去做,所以,哭泣和跺腳都應有一定的節度。
香火
香火一詞所指內容很多。一、香燭,是指香和燈火,是二者的合稱。《晉書·藝術傳·單道開》雲:“陳郡袁宏為海南太守,與弟穎叔及沙門支法防洪登羅浮山至石室門,見道開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猶存。”這裏所言香火就是香和燈火。二、是指供奉神佛之所,供佛神處有香煙繚繞,燈火長明,所以也將寺廟觀庵稱做香火之淨地。三、是指子孫祭祀祖先之事,同時也借指後嗣。因為子孫祭祀祖先必須有香火,所以將此祭祀稱做“香火”,死去的人有人為其舉行祭祀活動,說明他有子孫,所以也將香火稱做子嗣或後嗣。四、是指主持香火的人,也就是寺廟觀庵的主持。五、是指正在燃點著的香。《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中雲:“百日內夜當燃燈,旦常香火”。唐白居易《戲禮經老僧》詩曰:“香火一爐燈一盞,白頭夜禮佛名經。”這兩事都指的是燈和香。六、指誓約結盟時燃點香火,亦用於結盟之交。《北史·齊紀上·交祖神武帝》中雲:“兆(爾朱兆)曰:‘香火重誓,何所慮邪?’紹宗(慕容紹宗)曰:‘親兄弟尚難信,何論香火。’”七、是指信奉佛法,共結香火之緣。前蜀貫休《蜀王登福感寺塔詩》之一雲:“天資忠孝佐金輪,香火空王有宿因。”陝北民間大都將“香火”一詞指的是子息後代,有時也指神佛之所或供神佛之香火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