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被認做民間舞蹈形式是沒有錯的。《中華文化大辭海》中雲:有不少人認為秧歌是在插秧季節,由農民邊工作邊哼唱的“田歌”逐漸發展成有歌有唱的“秧歌”。同時又提出在北方黃土高原地區無秧可插,又怎麼能形成“秧歌”,秧歌在黃土高原地區充其量也隻是一種“田歌”或“山歌”。這就對秧歌一詞提出了質疑,而且對秧歌的曆史淵源也提出了可據以思考的新思路。
周貽白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中說,秧歌本是農民蒔秧時所唱的田歌或山歌。又說:據清代翟灝所著《通俗編》中雲:“今又有秧歌,本饁婦所唱也。”《武林舊事》元夕舞隊之“村田樂”即此。江浙間雜扮諸色人跳舞,失其意。江北猶存舊風。饁婦是給農夫送飯到田間的婦女,出自《詩經·豳風·七月》,此中雲:“同我婦子,饁彼南田。”依此看來,江浙有秧可插,可稱做“秧歌”,而北方地區,特別是陝北,無秧可插,這種秧歌大概應屬上麵所說田歌或山歌。周貽白又說:按翟氏說法,秧歌隻能扮飾農民或饁婦一類人物,不能有雜扮諸色的角色。其實,這是秧歌的一種發展,特別是具有故事性的人物扮飾,就更不能僅限於農民饁婦了。他又引證了清人讓廉所著之《春明歲時瑣記》中所雲:“秧歌以數扮頭陀、漁翁、樵夫、漁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鑼,足皆蹬豎木,謂之高腳秧歌。”這大概是翟氏所指雜扮諸色人跳舞。說明秧歌的發展所指是雜扮諸色人跳舞。然而,秧歌的發展並不僅僅是江浙間的文化現象,清人孔尚任在《平陽竹枝詞蹋燈詞》中雲:“太守迎恩上五台,北門鎖鑰不輕開,秧歌竹馬兒童戲,還到堂前舞一回。”又《燕九竹枝詞》雲:“秧歌忽被金吾革、袖手遊春真可憐,留得鳳陽舊乞婆,慢鑼緊鼓攔遊客。”凡此,都說明秧歌發展到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故事情節的表演,這種表演是來自玩燈賽會時舞隊中所扮雜色人的表演,他們將故事或傳說中的人物運用到秧歌表演中來,增強了秧歌的觀賞性和戲劇性,成為以後用聲腔作為代言體的戲曲演出的開端。
秧歌在北方有河北的定縣秧歌、隆堯秧歌、唐山秧歌;陝西的陝北秧歌;山西的太原秧歌、祁太(祈縣,太穀)秧歌或稱晉中秧歌、朔縣秧歌、西火秧歌、襄垣秧歌、州五秧歌、沁原秧歌。凡這些秧歌在演唱秧歌詞時,都以當地農村語音為演唱聲腔。在伴奏上,一般隻有打擊樂,沒有絲竹一類的伴奏樂器。如河北定縣秧歌,隻有單皮鼓、大鑼、小鑼、鈸(當地稱做鏇子)四種樂器。山西秧歌則有呼胡或嗩呐隨腔,祁太秧歌摻入了梆子作板式,襄垣秧歌在板式上已經有了慢板、快板和數板的區別,朔縣秧歌則有介板、二性板,沁原秧歌則雜入流行小調。
陝北秧歌是流行於陝北北部的延安、榆林兩地的秧歌,以榆林的綏德縣和米脂縣為代表,被稱做“綏米秧歌”。另有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陝北南部秧歌的藝術特點,從而形成了陝北秧歌的兩大流派。
陝北秧歌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係。在年節,正月初八“穀日”和正月十五,天官賜福的時候舉行大型表演。一般是正月初八起場,正月十五達到高潮,演出時間很長,其目的就是在穀日時祈求風調雨順,天官誕日祈求天官賜福。
陝北秧歌依其內容和形式可分為六種:
一、大場秧歌,即在廣場表演的秧歌。人數可達上百人,甚至幾百人,氣氛熱烈,情緒歡騰,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大場秧歌將“竹馬”、“旱船”、“舞獅”、“耍龍”等節目夾雜在秧歌隊伍中,更顯得光彩奪目,妙趣橫生。
二、小場秧歌。人數為二人、四人、八人不等。表演節目一般是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和嬉戲。融舞蹈、戲曲、雜耍為一體的表演。表演時,男子持扇,女子持彩綢。
三、拜年秧歌,也叫沿門子秧歌。秧歌隊挨門挨戶拜年,表示對主人的拜祝。
四、彩門秧歌。春節期間,有的村莊要辦燈場,將秧歌演出推向高潮。燈場即陝北民間所說的“轉九曲”。此時,鄰村的秧歌隊也來觀燈助興,舉辦村要搭起彩門迎接前來觀燈者。舊時,彩門一般有三處,而今大都為一處。頭彩設在村口,二彩設在中途,三彩設在大秧歌的表演場地。彩門上除了進行秧歌表演外,還要唱秧歌詞。因彩門的不同,秧歌詞亦有所不同。頭道彩門上一般由客隊先唱,唱詞內容大都是先對秧歌中的丁馬、驛臣官、日照官、虎頭牌等角色的扮演者進行問候,然後再唱前來觀燈的意圖,這些唱詞可由角色來唱,亦可由傘頭唱。當這些唱詞唱完後,由主隊傘頭唱歡迎詞,最後由客隊傘頭唱感謝詞。二道彩門上都由傘頭領唱,一般是互相讚美的唱詞,有的夾雜一些風土人情、詩書禮儀等知識性內容,以顯得既有禮儀,又有才學。三道彩門上則大不相同,雙方都自我誇耀,企圖壓倒對方,以顯示自己。因此,在這道彩門上,傘頭們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將才學知識運用上,將對方置於尷尬境地。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曆史典故,人倫道德,社會經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有一些才學不高者,常被當眾出醜,很是狼狽,所以又叫“別情秧歌”。
五、九曲秧歌。就是在九曲場上所唱的秧歌。其中包括“祭風秧歌”,即祭風師處所唱秧歌。“圍風秧歌”,即祭風後繞九曲城外逆行一周的秧歌,“九曲彩門秧歌”,即九曲彩門前的秧歌和“九曲秧歌”,即進入九曲城後(共為九城),每遇一城都要唱一曲的秧歌。
六、彩燈秧歌。彩燈秧歌一般是在不設燈場的情況,秧歌隊員們手持繪有“八仙過海”、“天官賜福”、“西遊記”故事以及“薑子牙斬將封神”等故事的彩燈,進行秧歌表演,以祈求天地神靈保佑黎民百姓,風調雨順,人畜安康。這類秧歌中的彩燈大都是高腳類,即將繪有各種圖案的燈籠安在一根長木棍上,人們將它舉起,在跑旱船、耍竹馬時,既起到了照明作用,又裝飾了秧歌場的場景。同時,在大秧歌表演時,形若流彩,非常好看。
秧歌詞
秧歌詞是陝北秧歌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包括很多方麵,諸如:謁廟、祭祠堂、祭孤魂、沿門子、拜公門等。大都為即興演唱。由於陝北秧歌中的傘頭缺乏民間宗教知識,在謁廟時不知諸神的來曆以及神職功能,所以顯得雜亂無章,不合主題,今編一些歌詞可供參考。
謁廟秧歌
所謂“謁廟”是拜見、稟告、請求神靈的祈禱秧歌,祈禱神明能降福於人,降祉於社會。一般是對神明的讚頌之詞,加一些祈禱語。
盤古佛
開天辟地盤古佛,混沌宇宙第一人。
沉睡一萬八千劫,摸來大斧劈黑暗。
山崩地裂一聲響,天地初分有光明。
清氣上升成了天,濁重下沉凝為地。
頭頂青天腳踩地,盤古站立在中間。
天極高來地極厚,古佛倒地身死去。
死前一吼成雷霆,呼出之氣變風雲。
左眼為日照天地,右眼為月有光明。
血流彙成江河海,筋脈鋪成道路行。
肌膚變成良田土,毛發成了草禾木。
手足軀幹布四方,五嶽四極立大地。
世人尊他萬物祖,天地人間第一神。
喜時晴天怒則陰,哭泣眼淚流成河。
噓聲風雨吹雷電,全由盤古性情來。
盤古獻身有天地,世上才有萬物生。
日月光明安天下,江河山嶽定乾坤。
女媧
女媧娘娘人之初,創世始祖第一神。
每日變化七十回,化生萬物留世事。
西方有神十個整,女媧腸肚變化生。
身處栗廣野道中,橫道生而有世事。
女媧身在蠻荒際,天地之間萬物無。
摶起黃土造出人,點化男女成婚姻。
後世凡人尊女神,高媒神望傳古今。
禱神能求好婚姻。多福多壽多子孫。
女神造出笙簧樂,調協和音有佳緣。
笙簧合鳴奏協樂,美滿婚姻比笙簧。
往古蠻荒四極廢,九州地裂不周載。
猛獸吃民鳥抓人,烈火焰焰水浩洋。
女媧應世下九霄,拯救人類曆艱辛。
斬斷鱉足立四極,煉石補天安黎民。
女媧神功不可沒,有民居住都供奉。
三月初一廟祀日,香火萬代永傳習。
伏羲
伏羲大帝第一皇,五代人王居第一。
開創人類文化史,英雄故事傳萬古。
帝母華胥國中女,雷澤踩了大腳印。
孕育大帝雷澤神,人首龍身顯神奇。
帝作八卦通神明,人類萬物說情由。
既可用做記諸事,又能占卜測吉凶。
伏羲大帝立規矩,婚嫁娶親有禮儀。
正姓氏又通媒妁,皮薦之儀嚴其禮。
發明烹飪人美食,設置元旦有節日。
豢養牲畜人役使,結繩作網打漁歸。
伏羲女媧史妹婚,害羞結草作成扇。
障其麵目作娶儀,昆侖山上育人民。
人祖奶奶人祖父,女媧伏羲當無愧。
後世合祀二位神,三月三日廟祀勤。
立下規矩成方圓,曲尺圓規傳文明。
三教九流尊祖師,後人尊奉傳香火。
炎帝
炎帝神農創稼穡,農田始祖尊大神。
遠古聖賢本姓薑,繼承伏羲稱帝王。
神農誕而三日言,五日能行七日齒,
三歲即知稼穡事,先農神名傳萬世。
帝母曾入華陽遊,感神有靈孕生帝,
人身牛頭顯神奇,氏族後人奉圖騰。
先農教人燒陶器,製作農具播五穀,
開鑿井渠創灌溉,五穀豐登人安泰。
神農嚐盡百草味,一日遇毒七十次,
始創醫藥醫民疾,立書著說《本草經》。
巡狩南方成疾患,茶陵古道葬聖賢。
造起宮室祀炎帝,萬世祭祀香火傳。
黃帝
黃帝姓姬號軒轅,中華民族共同祖。
人文初祖有記載,華夏帝王稱第一。
華是榮來也是美,夏是廣大地遼闊。
繁榮美好又強大,華夏美名傳千古。
傳說遠古是天神,創造人類化陰陽。
泰山之上會鬼神,駕馭象車有六龍。
蚩尤在前把路引,風師雨伯灑道淨。
換神在後螣蛇伏,鳳凰在上覆禦頂。
黃帝生麵有四麵,四方三界觀得清。
主司風雨雲雷見,駕馭百神伏四方。
創世以來即為神,天人之神會一身。
五帝之中居中央,厚德載物黃土祥。